返回首页
  古人的离婚协议  
  .  
 

先来看唐宋时代的“放妻书”,写得很是雅致、凄美、彬彬有礼:

第一份:

某李甲谨立放妻书

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稻鼠相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裙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于时年月日谨立除书。

第二份:

盖闻伉俪情深,夫妇语义重,幽怀合卺之欢,念同牢之乐。夫妻相对,恰似鸳鸯,双飞并膝,花颜共坐,两德之美,恩爱极重,二体一心。共同床枕于寝间,死同棺椁于坟下,三载结缘,则夫妇相和。三年有怨,则来仇隙。今已不和,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作为后代增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聚会二亲,以求一别,所有物色书之。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弄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械恐舍结,更莫相谈,千万永辞,布施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时×年×月×日×乡百姓×甲放妻书一道。

再来看明清时期的一份放妻书,已经写得很是粗鄙、恶狠狠了:

兹有李氏,嫁于郭某,三载以来,不能善待高堂,不孝不敬,恶语相加,冷面相对。刁蛮奸猾,懒惰肮脏,不如禽兽!实则无奈,特立休书,永断夫妻关系,将其送归李家……

最后附上一份清代道光年间的休妻书,是一个名叫王德盛的男子写的,大意是说,因为遇上“年荒”,让他穷得养不活老婆,所以“甘愿休妻改嫁”。值得注意的是,这份休书上有一个手掌印,还有一个脚印。后人猜测,手印是男方的,脚印是女方的,体现了男尊女卑。至少从放妻书的角度来看,时代是越来越退步的。

说明:传图时点错张了。现在这张图是光绪年间的休书。不过男按手印与女印脚印的形式还是与道光年间的那一份是一样的。


“离婚”在现代人眼里可能已经司空见惯,离婚协议也不外乎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而为离婚反目成仇、甚至法庭相见的情形也不少——不成一家,便成冤家。

在古人,人们知道最多的,恐怕只有“休妻”之说,“协议离婚”恐不多见,但考古学家却在敦煌洞窟中发现了好多唐代的离婚(当时称为“放妻”)文件,其中有一份内容如下:“某李甲谨立放妻书:……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裙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于时年月日谨立手书。”

以上“离婚协议”,态度何等通达,立言何等潇洒!从字面看,这对夫妇的分开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就是感情不合。人类的情感是个莫名其妙的东西,很难说得清,古人将它归结为“结缘不合”。“一别两宽”、“更莫相憎”恐怕现代人都难以做到。尤其令人感动的是,男方“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裙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希望即将离去的妻子重妆青春美丽,开始新的生活……当代人的协议离婚,最高境界,不知道能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相关链接:

 
 
 
 

发布时间:2013/09/19

 
 
 
 

刘蔚铭法律语言学研究网
2002-05-06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