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语:上世纪八十年代,外院毕业,分配到了音院任教。音乐翻译家、外语教研组主任戴明瑜老师创办和主编了音乐译文期刊《国外音乐文摘》,对当时可获得的英文音乐资料进行了及时的翻译。该《文摘》是用蜡纸打字,然后再油印的刊物。在当时那个年代,打字与油印才能使刊物问世是相当艰难的过程。随应安排,自己编译的《对‘音乐语法’的探讨》一文,刊登在该《文摘》1984年2月第4期上。随后收到音院学报信息,此拙译文又刊登在了《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上。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对“音乐语法”的探讨

(美)丹尼尔·哈尼

 

刘蔚铭编译

1984年2月

[PDF文档第一/第二]

[返回斋主简况首页]

 

转换生成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认为:人,天生就懂得一般的语言规则,因为人的大脑中育一套内在的语法规则。这一见解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西方语言学界。

美国布兰代斯大学的单簧管演奏家语言学教授雷·杰肯多夫和哥伦比亚现代音乐作曲家弗·勒达尔试图把乔姆斯基的这一语言理论应用到音乐方面来。他们认为人的头脑中也有一套音乐原理。这些原理使贝多芬创作出的是音乐,而不是噪音,同样也使海滨服务员的叫喊声给人以音乐感。基于这个原理,听众通常也可以无意识地理解一首乐曲。

最近,他们在新迈出版的《调性音乐生成理论》一书中总结概括出了六十条原理,认为这些原理是生成音乐语法的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先天继承下来的。不管是印度的古老曲调还是男声重唱中的和声都受其制约。这一概括和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不同文化所共同使用的音乐原理,不论是用指挥棒指挥.钢鼓击奏还是交响乐队演奏。

然而,不是所有的音乐原理或语言规则都是先天继承的,其中各个文化之间的不同使用规则是以后学来的。杰肯多夫估计约百分之八十五的语言规则是生成的,其余是后来获得的。他说:“如果语言有约百分之八十五是生成的,音乐就有百分之九十五是生成的,因为音乐结构要比语言结构更具有普遍性。这意味着人具有某种认识音乐的能力,并且有识别音乐的特别爱好。”

例如:当爵士乐队里的小号演奏者为一首歌曲即席伴奏时,即便增加或变化了许多音符,听众仍能听出这支曲调。同时他还可以通过贯穿乐曲始终的音型来体会乐曲所表现的紧张与松弛的情绪。杰肯多夫认为这些都是听众头脑中固有的生成音乐语法起了作用。

杰肯多夫还认为音乐调性的安排也有着固有的处理方式。各地的民间音乐似乎都有调性。例如在风笛音乐中,有时主音始终以低音的形式出现在低音部。在交响乐队中,整个乐曲听来都和主音有关系。

理解了以上所谈的生成音乐语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为什么这么多的人似乎不喜欢听无调性的现代音乐。很简单,现代音乐的创作忽视了生成音乐语法,抛弃了调性体系,没有调性中心。对许多人来说,它听起来不像音乐。因此,当人们对法国指挥家、作曲家及无调性音乐提倡者皮埃尔·布莱兹的音乐感到厌烦时,他们的这一反应不仅仅是爱好的不同或文化教养的差异问题。

雷·杰肯多夫说:“有好的无调性音乐,也有糟糕的无调性音乐。我不想从美学的角度加以评价。我想说明的是现代音乐之所以更难理解,总的来说是因为许多现代音乐不考虑人们头脑所固有的音乐语法结构。现代音乐是在心理真空的状况下谱写成的。”

(译自1983年9月16日《南华早报》)

文献出处: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Jiao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1984年04期,第61页。期刊荣誉: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国外音乐文摘(第四期),西安音乐学院外语教研组编译,1984年2月

发布时间:2024/1/15


Back to: 法律语言学研究蔚铭文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