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
未名文斋
英文资源
  学术界

  首页 >>  学术界 >> 学术观点

科研也有经纪人“跑冒滴漏”亟待加强资金监管

.

2006-12-21 8:55:33 来源:新华网 

白鸽网讯:新华网陕西频道12月21日电(记者蔡玉高 刘江 陈钢)记者近日在北京、江苏、陕西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了解到,科研活动中"跑项目、拿提成、乱开支"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科研资金的"跑冒滴漏"。一些科研人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进一步规范项目审批,加强经费监管,切实保证科研经费都能用到"刀刃上"。 

科研也有"经纪人" 

科研项目和经费的多寡,是许多高校教师和科研单位的"立身之本",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科研"经纪人",也被称为"科研老板"。这些人擅长从有关部门"跑科研项目",从项目经费中提成后,将项目再"发包"给其研究生或其他科研人员,等到成果出来后还可以"挂个名",有利于再进行下一轮项目申请。科研"经纪人"的出现,是科研项目申请竞争激烈的产物。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周来水说,目前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相对稀缺,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有了项目才有更多的成就、待遇,才能晋升职称,"僧多粥少"造成了申请经费的怪现象。 

"科研老板"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望,然而其主要精力并不是科研,而是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关系",尽力"跑项目"、揽课题,自己掌控科研经费,课题则主要让别人做。"科研老板"的出现造成了科研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南京一个科研所的专家说,一些科研领域的学者成为权威或领导后,形成了"小圈子",往往只有进入其"圈子"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 

中科院院士、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陆埮说,"跑项目"反映出目前项目申请存在一些人为因素。当科研人员把很多精力用于申请项目的时候,怎能静下心来做出科研精品?中国科协前两年对全国科技工作者的抽样调查证实了陆埮院士的担忧。调查发现,14%的人认为在项目申请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有50.7%的人认为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申请课题困难"。南京一个地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他们所里就有典型的"科研老板",本人搞科研不多,却能争取到大量项目,然后再将项目交给研究生、甚至退休的研究员来做,出现了"年老的给年轻的打工"现象。 

经费开支漏洞多 

一些科研人员认为,科研项目的审批,相关部门有道道程序把关,但经费划拨之后,管理"粗放"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经费根本没有用在科研项目上。 

在南京某大学科研处工作多年的一位行政负责人说,一个项目经费申请下来后,首先是申请人提取5%-10%作为个人提成;15%作为科研人头费,用于给参与研究的研究生发放"助研费"和论文发表费;还要拿出一部分用以填补当初申请项目所耗费的"公关费"和专家评审费,以及项目中期评审和验收时的费用,剩下的才能真正用于科研项目本身。而且,很多项目经费会有结余,主要用于下一次项目申请时的费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成源说:"以往我们一个研究员一年的课题费顶多10万元,有的门类2万元就够了,而现在我们单位有的年轻研究人员一年掌握的课题费上百万元甚至几百万元。听说出去都要住高级宾馆、下乡考察还要带着巧克力,难道这就能做出真正的学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处处长史小卫说,目前一些科研项目预算不太精确、经费渠道又分散在多个部门和企业,客观上造成有些项目重复申请经费的现象,为项目开支的管理带来难题。 

据介绍,高校一般做科研项目预算时预留的"余地"普遍比较大,比如需要100万元的项目就报300万元,项目审批时即使砍掉一半,还能剩150万元。资金只要拨下来,就想方设法用完,买车、买电脑、置办办公用品都可以花。 

三项措施加强制度监管 

著名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负责人方舟子等人建议,减少"跑项目"、杜绝"科研老板",可以采取以下三项措施加强制度监管: 

一、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要纳入公共监督之下,建立规范的评审机制和程序,落实和完善科学技术评价方法。 

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扩大战略专家和一线专家参与的比例;建立专家库随机抽取制度、定期轮换制度、涉嫌回避制度和专家信誉制度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机制。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说,国家科学研究资源的分配,必须改变目前存在的"小钱大审、大钱乱花"的局面,要消除"背靠背"决策评审的弊病,不允许少数管理人员暗箱操作甚至假公济私。郝柏林认为,择优支持是国家科学研究资源分配的基本原则,不应搞部门之间的平衡照顾。国家级的重要奖项和重大课题的评审过程,应当有完整的文字或录音记录,并进行匿名投票表决,讨论记录和投票结果必须长期存档,并在30年后向科学史界公开,50年后向全社会公开。科学界对某项决定有争议时,可以通过法律程序,组织独立调查委员会,提前阅档并提交报告。一些专家建议,为了减少申请科研项目的"暗箱操作",凡是国家给予资助的研究课题,除涉及安全保密者外,都应在网上长期公布,接受科学界和社会的监督。过去20年受到过资助的已结课题,应选取一定资助经费限额以上者进行回顾性审查,看看立项和验收时列举的目标、成果以及专家们的结论有多少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或后续工作可查。保密和国防研究的课题,也应当在相应的范围内接受检查监督。 

二、凡是国家各级财政支出的科研经费,一律纳入财政监管体系中,引入第三方独立会计事务所,对科研机构实行规范的会计审计管理,承担财务审计和监督,定期向立项单位和经费投入单位汇报。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挺恩说,目前多数划拨科研经费的部门对项目的管理,只要能保证中期验收和项目结题时出成果就行,至于经费如何使用则不会管太多,而对校方和科研机构来说,员工能够申请到的科研经费越多越好。在项目经费的使用上,课题负责人和国家有关部门、学校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第三方会计事务所可以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对于在审计中发现有违反科研经费使用规定和政策的,或贪污、浪费、贿赂等腐败行为的,各级财政和立项单位要有细致和严密的处理规定,以提高经费管理水平,增加资金使用效果。 

三、调整科研经费资源配置,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

科研项目经费的"提成制度"应该尽快改革。长期研究高校发展问题的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为了鼓励科研,提高科研人员待遇,课题负责人从科研经费中提取10%左右的经费成为普遍规定。如今,国家不断增加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绝对金额上千万元的已为数不少,通过"提成"改善科研人员待遇显然已不合理。此外,应合并、调整相关部门掌握的项目资源和现有的项目计划,突出重点,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全力攻关,堵塞一个项目多头申报、多渠道获得资金的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旦发现多头申报和弄虚作假,将严加惩处,使其负责人身败名裂和倾家荡产。


法律语言学研究网之“学海泛舟”
200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