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
《中国青年》“我们的精神家园”栏目主持人要我和读者谈谈成功标准,大概把我当成了“成功人士”。按世俗的观念,我算不上“成功”,既不是高官,也不是富豪,专业上并无重大成就,虽然出了点名,在许多人眼里,却属于“恶名”,何足道哉!
但是如果以为我会对自己的不“成功”而懊悔,却也未必。在我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时候,就决定了要做一名“自由人”,首先是追求心灵的自由,其次是达到生活的自由。去美国留学之前觉得在美国当教授搞科研最自由,等到在美国大学读完了博士学位,才发觉不是那么一回事,光是得为科研资金而奔波这一点就够烦的了,所以还不如当一名作家最自由,特别是当没有人能管得着的自由撰稿人、网络作家最自由。经常有人问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就很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也经常有人问我,在接受了这么长时间的科学教育和训练后最终放弃专业,不觉得是一种浪费,不感到可惜吗?我并不这么想。不管最终从事什么职业,长期接受科学训练而形成的素养和能力,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不会没有用武之地。而且,我现在从事的工作,也没有完全脱离生物学老本行,在普及科学、揭露伪科学、打击学术腐败时,我的专业背景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仍然在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如果非要我根据自己的经历来讲讲成功的标准的话,那么,第一,是能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不必追求升官发财,也不必非得成名成家。升官发财、成名成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算是成功的标志,但大可不必将其有等同于成功。如果为了追求这样的成功而迷失自我、丧失自尊,乃至不择手段,干出不道德、违法勾当,是可耻的。我们在打击学术腐败时,剥下了许多“成功人士”的外衣。那样的“成功”并不值得我们的羡慕。第二,是能回报社会,对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当一名消遥自在、自得其乐的“隐士”并不足取。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那短暂而充满风险的一生的意义。
不要被“成功”的光环所迷惑,也不要被世俗的“成功”标准所约束。是否“成功”是由自己来判定的,别人的评价最多具有参考的价值。尽管每个人所具有的天赋、所受到的教育各不相同,但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理想,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都能够成功。
2005.3.1(载《中国青年》2005年3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