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
未名文斋
英文资源
  语言学

  首页 >>  语言学 >> 交叉分支

一个新思路:美学语言学

.

钱冠连

 一门新的学科的诞生,为什么会是这一个而不是在那一个时代,为什么由这一个而不是由那一个作者首创,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人文理论的建立与技术的发明创造不同,后者直接由人类的生产需要与逼迫而产生,而前者,如没有当代整个理论准备和作者自己的知识结构准备,它可能迟迟不出现。

一个新学科的建立,少不了下面这两个因素的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即整个社会的自然与人文学科的理论水平,与作者个人的知识结构的耦合。《美学语言学》(以下以《美》简称)也是这样的耦合。这是我的一个粗浅认识。

对于这个说法,可以在两个方面稍加展开。第一,作者的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尤其是当代关于人体、生命科学、耗散结构理论(参见拙著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与第四节)的积累,允许作者具备这样的眼光,看到了语言形式上的美的根源。这个根源便是:语言审美选择是两种动态平衡结构,即人体(及心理)动态平衡结构与语言动态平衡结构的契合、共振。语言审美选择是生命和谐效应的一个部分。语言系统不拒绝人的审美意图并且与人的审美意图相拥抱,因为它们两者都是动态平衡的结构,因而两者嵌合。这一点的简要介绍,读者除了参考《美》本书以外,还可以参考“美学语言学说略”(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3)。第二,虽然作者的第一部习作(专著)是语言形式研究(《汉译英一语多说》,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但两年之前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语言冗余信息的容忍度”,《现代外语》,1986/3)和此后的多篇论文却是离开了具体形式的语言宏观研究,这一点,使作者积累了从宏观上看语言的知识。当作者的知识结构中明显地增加了自然科学及科学美学思想史的知识之后,《美》的诞生应是顺理成章之势。 

面世之后,《美》受到了正常的待遇。所谓“正常”,就是既无那种炒作起来的轰动效应(尽量顺其自然,避免攀缘),又还能不断引起学者的反响与研究。下面的材料是一些主要的反响: 

摘录与转载:《光明日报》 主编的《文摘报》,1993年某日发表书讯时评论说:“本书突出的特点是以日常生活的话语作审美对象,这样的语言学著作在国内尚属第一部。”国际语用学会会刊Pragmatics,1993/12, 国际语用学会中心教授授Yan Nuyts逐一介绍了本书的大意并有短评。《书摘》1994/2(光明日报主编)摘发了本书的第三章“语言交际渠道的审美选择”,编者按指出:“此书对语言和语言运用中的美学问题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在语言学领域是个新的尝试,能带给人某种启悟。”香港中国语文学会会刊之一的《词库建设通讯》1993/2转载此书一个章节:“民族审美观念对外来语的‘染色’”。 《新华文摘》1994/10 发表摘要:“民族审美观念对句段结构的影响”。 南京《服务导报》1994,6,4,摘录此书一节:语言交际的审美选择。 

评论与介绍:北京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2发表评论文章“一位西方哲学家如何评价《美学语言学》?”Herman Parrat (国际语用学会研究中心顾问、比利时鲁文大学和布鲁塞尔大学两校哲学兼语言学教授)指出:此书有明显的创造性,很重的思想分量。其理论构建有力;欧洲与英美目前的语言学研究没有与之相比的研究课题,《美学语言学》开辟了一个迷人的领域;期望英文版很快面市;这对于我们西方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来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黑龙江大学教授李锡胤在其评论中(《现代外语》1994/1)指出:“此书是一种尝试,它是创新的先驱。从不同层次来展开议论,做到深入浅出,是此书的一大优点。讨论语言之美而不拿诗作为例,这见地我很佩服。尝试之可贵不仅在于提出新的结论,而也在于启发新的思路。” 刘作焕教授(中南民族学院)撰文(《外语学刊》1993/6)“言语的生命意识’的生命力”(所评一文是本书第二章第四节“言语美生成机制”)指出:这个问题的提出使语用学研究多了一个课题。 它在语言理论和语言实际运用方面显示了生命力。《羊城晚报》1994.07.31发表张武保文章,“推荐《美学语言学》”。评论指出:现在学术界感叹出书难,而这本书受欢迎,则说明了一个道理:理论著作,只要指导实践指导得好,指导得巧,做到雅、俗、实用、有趣四者兼得,就会受读者欢迎,就会有市场。”《羊城晚报》1997年又见广州师范学院苏新春教授对此书的推荐文章。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外国语》1995年2期发表张辉文章:“评《美学语言学》”作者自己撰写的“美学语言学说略”先在《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3期发表,然后又被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论文选萃》(1997年)收入。 

作为反响的一些见证是:广东电视台岭南台1994.12.31 《每周一书》介绍此书,珠江台1995.01.01再次介绍。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此书,并发来收藏证书。1994年8月荣获中国第七届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评奖一等奖(最高奖)。1994.12.5,作者在中国英汉对比研究会首届学术年会(长沙)的闭幕式上,应与会者要求和大会执行主席杨自俭教授(现任中国英汉对比语言学会会长)之邀,在会上对美学语言学的构思作了介绍,回答了问题,引起热烈反响。1994.12.02,应湖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之邀,作了题为“从美学语言学的构思看语言学家的知识结构要求”的演讲。 

这些评价,从总体上说明了,美学语言学是可以讨论下去的,是有发展前景的。 

但是,目前的讨论和评价,大都是由语言学者作出的,只有少数的哲学家参加。对于自己的作品,作者往往视若珙璧,但我还是愿意借这个机会坦率地承认,美学语言学的前景的最严重的考验(即它能否成为一个学科)是:哲学家如何说话。这样说,是从下面这样的意见中得到了启发:有不少语言学者诚恳地表示过,他们想写评论,但对哲学部分不熟悉(尤其是第七章中克罗齐美学与语言学重合论的哲学根源),难于动笔。恐怕这不仅仅是谦词,还有一定的见地。那便是:任何封闭的体系,如果要有活力,要能成活,必须将封闭的体系冲开,让体系之外的能量与信息参加进来。哲学作为语言理论之外的能量与信息,尤其重要。语言理论体系中的语言学家,对自己的语言理论,总免不了片面性。纠正这个片面性的人,以哲学家为最理想。第二,语言学家的眼里,语言形式的份量最重。但是,美学语言学更需要的是美学眼光。美学可以看做哲学的分枝。美学语言学的定义说,它是研究语言的审美属性、研究日常言语活动(不是诗、不是修辞,也不是文学语言)和言语行为既作为交际活动又作为审美活动时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从这个定义里,我们知道,日常言语活动与言语行为作为审美活动变得突出了。因此,需要美学专家也即哲学家的视野,是理所当然的。 

这样一来,作为一个学科,美学语言学是否能立得住,还是处在过程中的事——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本书的作者并不怕它最终作为一个学科可能被否定掉。说“不怕”,并非是人过空巷深处怕鬼而口说“不怕”的那种“不怕”,因为即使作为学科的美学语言学不能成立,分山引水之后,还是否认不了《美》的作用:它至少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一种新的启悟。 

1999/01/01 

英文标题:A New Train of Thought: Aesthetic Linguistics

--------------------------------------------------------------------------------

内容摘要

一个新学科的建立,少不了下面这两个因素的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即整个社会的自然与人文学科的理论水平,与作者个人的知识结构的耦合。《美学语言学》也如是。对《美》的所有评价从总体上说明了美学语言学是可以讨论下去的,是有发展前景的。美学语言学是否能立得住,还是处在过程中的事。即使作为学科的美学语言学不能成立,还是否认不了《美》的作用:它至少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一种新的启悟。


法律语言学研究网之“学海泛舟”
200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