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
未名文斋
英文资源
  语言学

  首页 >>  语言学 >> 语言与文化

中英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

北文社区 (http://bbs.sinoexam.cn/index.asp)
英语综合学习讨论版 English Study & Discussion (http://bbs.sinoexam.cn/list.asp?boardid=11)中英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作者:风吹月如水

发布时间:2004-11-10 18:51:00

中英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题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这里我们粗略探讨一下英语国家的人(或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以美国人为代表)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我们只围绕语言交际这一方面进行考察。至于其他,如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性等等与语言交际无关的差异,则不赘述。即使在语言交际范围内,我们也只能探讨一些最常见的差别。

比如,知识分子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在中国农村有许多地方,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此外,还有其他区别。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如同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样。

这个例子说明,切不可以为双语词典上的注释都是词义完全对应的同义词,不要以为在不同的语言中总能找到对应词来表示同一事物。

一般而言,英语词和汉语词的语义差别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语言里没有对应词。

2.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

3.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即在另一种语言里,这种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区别。

4.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

(一)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没有对应词的例子

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三伏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一个年轻翻泽对几个加拿大人说 three fu three nine。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他只要说 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 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

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没有。

例如,汉语中干部这个词译成英语时往往用cadre。但是英语中的 cadre与汉语中的干部不同。而且 cadre不是常用词,许多讲英语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即使认识它的人,在说到它时,发音也不一样——有三四种读法。因此有人建议用official(官员;行政人员;高级职员人functionary(机关工作人员;官员),administrator(行政官员)等代替cadre,但这些词没有一个与汉语中的干部完全相同。

同样,汉语中没有表达 cowboy hippie(或hippy)的意思的对应词。这两个词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cowboy与美国早期开发西部地区有关,关于他们的传说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在汉语中译为牧童牛仔,反映不出这些意义。汉语中把 hippie音译成希比士希比派 也没反映出60年代那些中国人觉得行为古怪的美国青年的特点。译成嬉皮士可能稍好一些,不过这个词也会造成误解,因为那批青年并不都是嬉皮笑脸的人,其中有不少人对待社会问题很严肃,对社会怀有某种不满情绪,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往往蓄长发,身穿奇装异服,甚至行为颓废,染上吸毒恶习,等等。这就要在词典上或译文中加解释性说明了。

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方面的用语中也可以举出不少例子。例如汉语中的斗争会这个词可以译成 struggle meeting,但这种译法说明不了这种会的内容。反过来,美国的revival meeting是什么样的活动,中国人很难猜测,除非亲自到现场看过这种宗教气氛极浓、歇斯底里般的信仰复兴集会。同样,中国人对bingo party bingo game往往一无所知,有些词典中bingo的汉语注释是:一种用纸牌搭成方块的赌博(《新英汉词典》),排五点一种赌博性游戏」(《英华大辞典》),读者查到此词仍然不得要领。

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也有类似现象。多数英美人从来没有睡过中国的kang,a heatable bricked),没有吃过冰糖葫芦,(candied haws on a stick),也没有用过中国的steelyard)。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住过美国的 motel(专为开汽车的游客开设的、有停车场的旅馆),没有吃过 hamburger(牛肉饼;汉堡牛排;汉堡包),也不需要在上班时由time clock,(出勤记录钟)证明他们是否按时上班。类似这样的英语词在汉语中都找不到对应词,连词义相近的词也没有,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这种情况十分普遍,无需在此多说。

在表示自然现象的语言中,汉语中节气的概念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应当指出,把节气译成 solar terms,大部分西方人仍然不懂。)如一部常用的现代《汉英词典》中,把雨水译成 Rain Water2nd Solar Term),把惊蛰译成 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把清明译成,Pure and Brightness5th Solar Term)。这些名称不另加解释就没有什么意义。但有些节气的名称在英语中确实有对应词:春分=Spring Equinox;夏至=Summer Solstice;秋分=Autumnal Equinox;冬至=Winter Solstice

在表示自然力和宇宙方面,汉语里有些传统的古老的词,如”“,在英语里没有对应词,《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对的解释是:按道教的宇宙观,是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的本质产生了宇宙,保持宇宙和谐。表示黑暗、雌性、消极的。表示光明、雄性、积极的。

的概念作为中医治疗基本原理的一部分已沿用了许多世纪,然而,这些原理却很难对西方人讲清楚。中医理论里所说的上火等概念,也很难用英语词表达,只能做些解释。如上火,就说是内热过多,然后再描写一下症状。在《汉英词典》中两词只好分别注释为:(in Chinese philosophy, medicineetc.) yin, 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yang ,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与《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一致,但西方人还是不易明白。

以上例证足以说明差别之大。造成这些差别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是由于环境和传统有所不同,或是由于工业和技术发展的水平有差异,或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不一样,等等。

(二) 有些概念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但它们又不是完全同义的

有些懂一点英语的中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时用lover一词,外国人对此颇为惊讶(因为lover表示情夫或情妇的意思)。外国人不理解,一向在这类问题上谨慎小心的中国人,为何公开声明自己有 lover呢?应该记住,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的英语词就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frience(未婚夫)fiancee(未婚妻)。

美国总统的夫人和州长的夫人常称为First Lady,有时译作第一夫人,但一些中国人看到第一夫人字样会发生误解,以为既然有第一夫人就有第二夫人甚至有第三夫人第四夫人等,从而得出一种错误的印象:白宫的主人居然搞了好几个老婆!

中国人问别人的籍贯时,可能指 place of birth where a person is from(本人的出生地或来自某地),也往往指 where a person's parents or ancestors came from originally(父母或祖先来自何地)。有时候两个地方是相同的,但也常常不同。在英语中没有与籍贯对应的词。Place of birth 只表示本人出生的地方,与祖先的任何情况无关。这种差别有时会造成混乱,填写身份证、个人履历表、护照等时尤其如此。

下面再举一些英汉两种语言中貌合神主的词语的例子。

1、指处所机构等的词语:

high school ≠高等学校:high school 是美国的中学。英国的中学叫 secondary school

service station≠服务站:service station 是给汽车加油及进行简单维修的地方。

Rest room ≠休息室:在美国英语中,rest room 是剧院、大商店或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这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汉语中的休息室应译为英语中的lounge lobby

2、指的词语:

busboy ≠ 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或司机:busboy 与公共汽车没有任何关系,它指的是在餐馆中收拾的碗碟,擦桌子的杂工。(美国英语)

goldbrick ≠ 金锭:goldbrick 不是用以称赞人的词,它是美国英语中的俚语,指逃避工作的人,尤其是爱偷懒的士兵、懒汉。

大忙人≠ busybody:英语的busybody相当于汉语的爱管闲事的人。汉语中为大忙人可译为 a very busy person,也可以直接说: HeShe is always busy HeShe is always busy with something

从词的组成看,人们会认为 goldbrick busybody是褒义词,其实都是贬义词。

3、指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等的词语:

political campaign≠政治运动:political campaign指英美政府职务的候选人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争取选票而组织的活动,即竟选活动。

改善生活≠improve one's standard of living:在英语中improve one's standard of living表示提高生活水平的意思,而汉语中的改善生活则不然;《人民日报》一则新闻中说:我的邻居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隔三差五,到街头饭馆改善一次生活。但每次都是去一家私人饭馆。她说,原因不是别的,就是这家小饭馆服务态度好,总听到一声里边请按中国的习惯用法,改善生活在一般情况下指吃一顿或几顿比常吃的伙食较好的饭菜等。

4、成语,谚语,常用语法:

令人发指≠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前者用于看到或听到某种暴行等而十分气愤的场合,后者用于看到或听到某种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的场合,相当于令人毛骨惊然。例如:The sight made his hair stand on end —he thought it was his dead brother\'s ghost.( 这个景象使他毛骨谏然,他以为这是他哥哥[或弟弟]的鬼魂出现了.)英语中有 to bristle with anger一语,表示气得毛发竖起来,但多用于动物,不用干人,除非用作比喻。

自食其言≠to eat one’s own words:前者指说了话不算数,答应了的事不去做。后者指收回自己说的话,一般多用于强迫别人收回所说的话,使他丢脸。例如:He told everyone he was absolutely certain that his article would be published by the Timesbut when the letter of rejection came he had to eat his own words.(他逢人就说《泰晤士报》必将发表他的文章。退稿之后,他只好收回自己的话。)

to get a kick out of something≠被踢出去:前者是非常道地的英语成语,多用于口语,意思是欣赏或从中得到极大愉快。如:I got a kick out of watching those kids perform; their play made me realize how strange and funny we grownups must seem to them.(我非常欣赏孩子们的表演。他们演的戏使我意识到。在他们看来,我们这些成人多么古怪和可笑。)这与这一动作本身毫无关系。

To blow one\'s own horn (or trumpet) ≠各吹各的号:前者是个成语,表示自吹自擂,一般用来形容某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技能、智力等。很象汉语中的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如: If he’s so successfulwhy does he have to keep blowing his own trumpet?(既然他干得很出色,干吗要整天自我吹嘘呢?)汉语中的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号则表示两个或几个人各于各的事或各自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能协调一致,与英语中的 each doing his own thing相近。

(三) 同一个事物、生物或概念,在某些语言中可能只用一个词来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有几个或更多的词来表达。

一般地说,表示同一概念的词越多,词义就区分得越细。如汉语中只有骆驼一个词,它相当于英语中的camel,可细分为dromedary(单峰骆驼)和Bactrian camel(双峰骆驼)。但据说,阿拉伯语中有400多个词来表示骆驼,因为骆驼曾是大多数阿拉伯人的重要交通工具。这400多个词可以区分骆驼的年龄、性别、品种、大小等,甚至还可以区分骆驼能否驮重物。据说最少有一个词指怀了孕的骆驼。

在用汉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表示亲属的词语常常在彼此理解对方的意思方面会造成很大困难,因为不是所有的称呼都可以找到令人满意的对应词。英语中Linda\'s brother married Michael\'s sister 这句话就和很难译成汉语,因为不知道brother 是指Linda 的哥哥还是弟弟;sister是指Michael的姐姐还是妹妹。在汉语中,则有许多称呼来指各种具体的关系。请看下表:

汉语词
英语词
必要的英语解释

祖父(母)
grandfather paternal grandfather(mother) 
外祖父(母)
grandmother maternal grandfather(mother0 
父亲
father 
母亲
mother 
兄(姐)
brother elder brother(sister) 
弟(妹)
(sister) Younger 
brother(sister)

伯父
elder brother 
叔父
younger brother 
姑父
Husband of father’s sister 
舅父
Mother’s brother 
姨父
Husband of mother’s sister 
姐夫
husband of elder sister 
妹夫
husband of younger sister 

上表仅列出部分亲属关系,至于姨公(婆)堂(表)兄弟(姐妹)嫂子弟妹小舅子外甥等用更细致的方式来区分的亲属关系,在交际中所造成的困难更大。西方人对这些汉语称呼束手无策。Relative(亲戚)一词简单得多,就用它来表示一切亲戚关系。

应该指出,在不用名字而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称呼长辈时,按英语习惯,往往降一辈来称呼。例如:granduncle (指与祖父同辈的男亲属)可称UncleUncle JimUncle Henny 等。实际上,用Granduncle Liu, Granduncle Chen 这类来称呼一个人,听起来不太顺耳,而且许多西方人也不喜欢别人用grand-之类来强调自己上了年纪。

在汉语中一般只用(或)二字来区分禽兽的性别。在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名称,小动物也另有名称。见下表:

总称
雄性名称
雌性名称
小动物名称

chicken

cock, rooster
hen
chick

duck

drake
duck
duckling

goose

gander
goose
gosling

horse

stallion
mare
foal


cattle
(cow)

pig

boar
sow
shoat

dog

dog
bitch
puppy

sheep

ram
ewe
lamb

deer
鹿
stag
doe
fawn

并非所有禽兽都要用特殊名称来区分雌雄。人们对某些特殊名称并不熟悉。要用不常见的区分禽兽雌雄的词时,常用bullcowcockhen来代替。如bull seal(公海豹),cow seal(母海豹);bull elephant(公象),cow elephant(母象);cock pheasant(公野鸡),hen pheasant(母野鸡);cock sparrow(公麻雀),hen sparrow(母麻雀)。也可用malefemale she 再加上原名。如:male leopard (公豹),female panda(母熊猫),she wolf(母狼)。

(四) 词的不同文化内涵会使使人产生的联想

首先,idealistmaterialist这两个英语词常常被人误解。如果没有具体的上下文,前者通常译作唯心主义者,后者通常译作唯物主义者。在哲学著作中,这种译法可能是对的。不过,这两个词常常用来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请看下面在实际对话中引出的一段:

“She has always been an idealistSo you can understand why she turned down a good Job offer to work among refugee immigrants and lowincome groups after she got her degree in social sindies她一向追求自己的理想。因此,可以理解,她得到社会学学位之后,拒绝了一项很不错的工作,却到达难来美国的移民中和低收入的阶层中去工作。

显然,这段话中的是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人,不是一味追求高新工作、追求金钱或物质享受的人。可以把叫做理想主义者追求理想的人,但不是唯心主义者。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说是个脱离实际的不现实的人,因为英语中的idealist这个词也有这种涵义。

英语中的 materialist也有同样的问题。请看下面这段话:

“Quite frankly I’m a materialistI’ve got a goodpaying job and I want to keep itI’ve bought a home near Westlakeand me and my wife want to enjoy the comforts of lifeI had a hard time when I was a kid and I don’t want to go through all that again.”

(老实说,我是个讲究实际的人。我有一个收入不错的工作,希望能干下去。我在西湖买了一所房子,我和我的老伴儿要享受享受了。我年轻的时候很苦,我不想再过那种日子了。)

这番话代表了许多美国男人的心理。它充分体现了materialist这个词的意义。汉语译成唯物主义者显然不妥。中国现在所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概念与上段引文中的意义坦然不同,所以应译作讲究物质利益的人实利主义者

再看politicianstatesman这两个英语词。politician“政治家吗?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成英语呢?有些略知英语的学生把它译作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他们不知道 politician这个词的涵义。在美国英语中politician这个词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意,指一个人做事或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politician(政客,政治贩子)所在多有,而statesman(政治家,国务活动家)却寥寥无几。有些英汉词典注释 politician一词时,把政治家作为第一义项,往往引起误解。

汉语中的政治一词也难于译成适当的英语。在多数情况下,译成 politics不能确切表述原意,因为 politics的涵义之一是:采取欺诈和不正当的手段搞政治活动(《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在一个集团中进行策划,搞阴谋(《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在选择合适的英语词时,可以根据汉语上下文的意思,把政治这个词译为 Political activities(政治活动),Political work(政治工作)或political study(政治学习)等。

再举 liberal liberalism为例。把 Liberal Party译为自由党是合适的。不过,自由党主张什么呢?可以说自由党主张liberalism,但liberalism又是什么呢?在汉语中把liberalism译为自由主义。中国人常说的自由主义与自由党的政治主张究竟有多大关系?就自由主义这个汉语词的最广泛的意义来讲也说明不了这个问题。

我们有时说:他犯了自由主义(的错误)。意思不过是说此人做了令人不满的事——也许有点违反纪律,也许没有出席应该

读者可能会注意到,本节所举例词大部分来自社会科学,这是很自然的,这不仅反映了文化上的差别,还体现了政治上的一些差别。

其实,英语中的social sciences一词本身也值得注意。在汉语中这个词语的用法,社会科学包括除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以外的一切学科,也包括英语所称的,the humanities(人文学科)——语言、文学、哲学等学科。英语中的social sciences 一词概括的范围较小,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历史学有时列入人文学科)、社会学等,即一切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二、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

() 打招呼和告别

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 HelloHi 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或者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 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幸好,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语中有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 Good noon。而 Good 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 I’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 It’s nice meeting youIt’s nice to have met you(能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

人们分手时通常说 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 Goodbye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语很有意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部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听起来十分别扭。如果说Go slowly, Walk slowlyRide slowly,也很不自然。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 各种称呼

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 Mrs HowardMiss Jones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应当指出,Brother Joseph Sister Mary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或职业团体。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 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 Mayor——,但往往只称 Governor Mayor,省去其名;Professor一词也有类似用法。

应该指出,对军官的称呼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所不同。在汉语中用姓加职务,如陈司令郝团长梁排长等。在英语中则用姓加军衔,不用另加职务,如可以说 Captain Johnson(约翰逊上尉),却不说company Commander Johnson(约翰逊连长);可以说 Admiral Benjamin(本杰明海军上将),却不说Fleet Commander Benjamin(本杰明舰队司令官)。

汉语作品译成英语时,常常将某些称呼直译成英语词,如把爷爷译成 Grandpa,“姑姑译成 Annti,“嫂子译成 Sister-in-law,讲英语的人听起来不顺耳,实际上也不完全对应。有些人用英语写中国的事情时,用这些称呼使文字带有中国色彩,这是无可非议的。不过,有些称呼使人为难。例如,如何称呼教师,就一直是个问题,是直接叫 Teacher 老师,还是叫 Teacher Zhang(张老师)?这两种叫法都不符合英语习惯。称老师为 Comrade(同志)或 Comrade Li(李同志),合适吗?Comrade一词在非社会主义国家不大用。如果让中小学生就按英语习惯,称教师为 Mr Wang(王先生) Mrs Yang(杨太太)或 Miss Fei(费小姐),中国人又觉得有些刺耳。

再有就是师傅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等称呼。把师傅译成 master,就带有主仆关系的味道,不是目前汉语师傅二字所表达的意思。更难办的是,原来师傅只用来称呼老手艺人、工人、厨师、汽车司机等。现在却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称呼,不问职业,不分男女,都可以称师傅。把解放军叔叔译成PLAUncle,把警察叔叔译成 Uncle Policeman 都不妥。第一,很多外国人不知道 PLA.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在西方,军队和警察与人民的关系不象在中国这样亲密,不明白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叔叔 

还有一种现象也很有趣。英语中没有一个笼统的称呼用来引起陌生人或不知姓名的人注意。汉语则很方便,用同志就可以了,现在更时髦的是叫师傅。碰到这种情况要用英语时怎么办?这要根据情况而定。按英语习惯,有时可以说 Excuse me Pardon me I say there(英国英语)等用语,显得比较客气。有时说Hey;或 Here;或 youthere等用语,但不大客气。实际上,人们常常不用任何称呼,不用任何语言,就靠清清嗓子,或随便哼一声,或做个手势,以引起对方注意。

()祝贺和赞扬

听到别人赞扬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

关于这种差别,可以再多谈几句。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1.一位中国青年妇女在美国,身上穿着一件漂亮的服装。当别人对她说:这件衣服真雅致,颜色美极了。这位中国青年妇女很高兴,但有些不好意思,就按中国习惯回答说:这是件普通的衣服,我在中国国内买的。

2
.一位中国学者刚到美国,到一所大学去参加招待。女主人是他的老朋友。两个人正在谈话,女主人的一个熟人走过来。她对那个人说:罗恩,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陈先生,他是杰出的物理学家,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陈先生同刚走过来的人握手,看看女主人,笑着说:叫我脸红呢,还是跟他说您只是开个玩笑呢?

在这两个例子里,两位中国人的回答都可能被人误解。别人也许以为青年妇女的回答是说对方不识货,对一件普通衣服如此大惊小怪,可见美国妇女鉴赏能力有问题。那位姓陈的物理学家的回答,如果不是带着笑,别人可能认为他的意思是:你这么说,不过是表示客气,不是真心话。第一例中说对方鉴别能力差,第二例中说女主人言不由衷。二者都有责备赞扬者的意味,说话人的意图和所传达的信息之间有很大差距。

在称赞什么人的问题上,也反映文化方面的差异。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谈她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怎样出色,历次提级,得到奖励,等等。她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学习成绩怎样好,在集邮小组里多么积极,在什么地方的音乐会上演出过,等等。在中国,人们就会认为这样做未免太俗气。他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自己家里的人。

中国人还忌讳夸别人的妻子长得漂亮。许多中国人认为说你的妻子真漂亮这样的话近乎下流,对中、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然而,对西方人来说,却很自然,被夸奖的人颇为欣赏。

(四)其他社交礼节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请别人帮忙前,也要先说点什么,例如汉语里谢谢对不起…”,英语里的 Thank you, I’m sorry Excuse me 等。总的来说,这些表达方式十分相近,不会造成什么麻烦。但是,尽管相近,仍有差异。

英语里的 Thank you Please 比汉语的谢谢…”用得更加广泛。如果求人帮点小忙,比如借支铅笔,问个路,传个话,叫人来接电话等,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话,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更不用这样客气。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喜欢说 Thank you Please,没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烦。另一方面,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

对方说了 Thank you 谢谢之后,英语的回答是 Not at all, Don’t mention it You’re welcome;汉语的回答是没什么不用谢。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为外宾做了什么事,外宾说 Thank you 后怎么回答呢?有人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把这句话直译为 It’s my duty, 就会含有下列意思:服务员或导游本人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或她)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所委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是 I'm glad to be of help It's a pleasure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之类的客套话。

人们往往认为汉语中的相当于英语中的 Please。但在某些场会却不宜用英语 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 After you。(初学英语的人常用 You go fi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叶,一般用 Help yourselfto something),也不用 Please

在求人办事或打断别人的话时,先得笼统地说一声 Excuse me(对不起)。但汉语中这个笼统说法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求别人办事时,一般用劳驾”;请别人让路时一般用借光请让一让;询问某事时一般加请问。不懂这些区别的外国人常常在一切场合中都用对不起

汉语中的辛苦了是一句很热情的话,表示对别人的关心。有时用辛苦了来肯定别人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所做出的成绩,并表示慰问。用英语表示这种意思时要十分注意。辛苦了这句话适用范围很广,而英语却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把它直译成 You've had a hard time You'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hardships 都是不贴切的,有时还会引起误解。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刚刚到达中国的外国人,可以说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 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 Did you have a good 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客套话。对正在进行或刚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可以说:Well done. That WasYou’ve gota hard job.(干得不错,你辛苦了。)不过这几种英语说法都表达不出汉语中辛苦了的意味和感情。

有人打了个喷嚏,旁边的人有时会说点什么。中国人可能会说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 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

三、成语、谚语和格言

成语(或习语)、谚语和格言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语言,尤其是成语,不仅难于理解,更难于运用得当。然而能否正确使用成语、谚语、格言,往往是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标志。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如果完全不使用成语、谚语和格言,就会显得语言文字枯燥无味,缺乏文采,用得过多或使用不当,就会使语言文字显得矫揉造作,不大自然。据说,使用外国语的人(如中国人用英语,美国人用汉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成语、谚语用得过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坐在窗前看书。她听见有人喊Look out!(当心!)她以为人家说往外留呢,就把头伸到窗外去看。上面掉下一块板子,差点儿砸着她。她又生气,又害怕,在上一看,见一个人在修屋顶。那个人说:Didn’t you hear me call‘look out(你没有听见我喊‘look out’吗?)她回答说: Yes and that’s what I did.(听见了,所以我才向外看呢。)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它说明了学习成语的困难。从字面上看,成语的意义简直体现不出来。成语中的每个词可能都认识,但组成成语之后,词义就变了。就英语成语而言,同样几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思不一样。除上面举的look out(在外看;把头伸到窗看;当心;留神)外,象make up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表示弥补赔偿拼凑配制编排编制虚构捏造组成调解化妆等几十种意思。set off可以表示出发动身使爆炸引起使开始(做某事)衬托等十几种意思。同样,turn out也可以表示多种意思,如:Turn out the light.(关灯)Turn out the guard.(派出警卫)The whole town turned out for the event.(为此全城人都出动了。) This machine can turn out 3oo copies a minute,(这台机器每分钟能复制300份。)It turned out to be a mistake.(结果证明是个错误/误会。)

在各种英语成语中最难学的可能是40来个最常用动词和10来个介词或副词(如:updowninoutonoff)组成的成语了。这种成语也可以叫做动词短语。这些词搭配起来可以表示好几百种不同的意义,使学生感到十分困难,弄不清它们的意思。

因此,学生首先不要因为这些成语是由简单、容易学的词组成的而轻视它们。学生应在文章里注意找出这些具有各种不同意义的短语,若无把握,就查词典。在头几次使用这些成语时,必然会碰到不少困难,但应继续学习,不要退缩。坚持学习一段时间,就一定可以弄懂,可以准确地掌握它们。

除动词短语外,还有一些成语,学生也感到难于理解,但也许并不难记。学生在熟知这些成语的用法前,一定会犯不少错误。有些错误会使人发笑。但不必着急,对这种种事要有耐性。可以说,学好外语,就得这样。

Before he gets the hang of how to use them he'll make a lot of mistakes. Some mistakes will cause people to hold their sides with laughter, but that shouldn't put him in a stew. He should learn to put up with such things. You might say that's part of the game.

在这一段英语说明文中有下列成语:

get the hang of 熟悉;得知

hold one’s sides with laughter 捧腹大笑

put someone in a stew 使某人烦恼(或为难,着急)

put up with something 忍受(某事)

part of the game 事情就是这样

再谈谈汉语成语。汉语成语同其他语言的成语一样,也不能按其中一个一个的字的意思而望文生义。外国人学汉语时,在成语方面,同样困难,说错了同样闹笑话,出洋相。

一所美国大学开办汉语口语训练班,由一男一女两位教师来教。他们的本族语都不是汉语。在初学阶段,教师用实物来教某些用语,他们用各种实物演示来教这是什么?——这是书桌(椅子等)之类的句子后,就着手教这是东西吗”——是,这是东西这样的句子。随后他们又教否定式的回答。这位男教师指指自己说这是东西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不,你不是东西。男教师又指指女教师问:你是东西吗?女教师又摇摇头说:不,我不是东西。

当时有个中国人在教室里听课,他几乎忍不住笑起来。事过后,当事人告诉两位教师汉语中说人不是东西是什么意思时,他们的脸马上红了,很难为情。

成语的翻译问题素来十分复杂,如果两种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距甚远,更是如此。在编写《汉英词典》(CED)时,编泽人员对此深有体会。许多人认为此部词典是迄今为止同类中最好的。主编之一王佐良教授在《一部词典的编后感》一文中写道:

翻译者的任务首先是理解原文之意。不懂原文当然就找不到对等词语。林语堂把吃软不吃硬译为bully the weak but yield to one who fights back,不仅英译文晦涩,而且说明他根本不懂这个短语的真正含义。……正确理解原文之后,就看译者的外语水平了,看他的英语底子是否雄厚,是否了解当今英语国家的发展变化。例如,把布衣蔬食直接译为wear cotton clothes and eat vegetable food,在今天就会引起误解。布衣蔬食在中国标志着生活检朴。但在英、美也是如此吗?现在,蔬食远非穷人所专用,已是西方医生给饮食过量的百万富翁们开的药方了。

这部词典最后把布衣蔬食译为coarse clothes and simple fare。这种译法不仅保持了原义,而且fare一词略带古色,正好反映出原文的风格。

王佐良教授说,词典经过三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都是漫长、艰苦的过程,每次都使译文有所改进。文章中,他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修改的过程,每次都使译文有所改进。下面引用三例:

害人虫:an evil person/an evil creature 修改虽小,但意义却大;它保持了汉语原文的风格,英语译文也更地道。

自投罗网:throw oneself into the trap/walk right into the trap 第一种译法比较符合原文;第二种译法比较符合英语习惯。

奇花异木:rare flowers and trees/exotic flowers and rare trees 第二种译法在语体上有所改进,也更加符合原文的语气。

谚言和格言就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学生喜欢学习谚语。初学外语的人能用上一两句谚语会感到很得意。

谚语往往多少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比如,有些民族住在沿海一带,靠海为生,他们的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蟹。象阿拉伯人这样的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羊、马、骆驼和豺狼。尊敬老人的社会就会有颂扬老人足智多谋的谚语。妇女地位不高的社会就有许多轻视、贬低妇女的谚语。

人们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因此,尽管中国人和讲英语的人文化背景不同,但在英语和汉语中相同或相似的谚语却很多。请看下列谚语: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办事。

Haste makes waste. 欲速则不达。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Birds of a feather fle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 无风不起浪。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Give a person a dose of his own medicine.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All good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四、比喻

动物比喻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比喻,然而,理解另一种语言的比喻往往并不容易。学习英语的学生可能碰上这样的句子:

“You chicken” 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

你这个胆小鬼!他轻蔑地看着汤姆道。)(不是你这只鸡。)

The stork visited the Howard Johnstons yesterday.(霍华德·约翰斯顿家昨天添了一个孩子。)(不是有鹳鸟做客。)学生遇到这样的句子,如果不知道chicken懦夫胆小鬼,不知道 a visit by the stork孩子诞生,就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讲英语的人学汉语时也会对下面的句子感到费解:你真熊!”“那个家伙简直象条泥瞅!

讲英语的人和中国人对于熊的联想很不一样。他们认为熊是很凶猛、危险的动物,也可能认为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林里的熊调皮淘气,滑稽可爱;但决不会象中国人那样,认为熊愚笨、无能、无用。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你真熊可能相当于你真笨你真没用你真软弱你真窝囊等义。

大部分英语国家里都没有泥锹,人们不过把泥鳅看作是一种鱼,不会认为它很清,并理解的转义:圆滑狡猾不老实不可靠等。不过,在英语中的确有一种说法跟汉语中的滑得象泥锻这种比喻在意义上和感情上完全一样: slippery as aneel(滑得象鳝鱼)。

从上列论述可以看出,人们时常把某些品质或特性与某些动物或物体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往往能使人产生某种反应或情绪,尽管这种联想很少或根本没有什么科学根据。联想到的特性和所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民族不同而各异。在本章中,我们只讨论一些与禽兽有关的比喻,以及在不同文化的环境中这些比喻所引起人们的相同或不同的联想。

先举几个联想相似的例子。

He’s as sly as a fox He’s foxy. You’ve got to watch

him
.(他滑得象个狐狸。他很狡猾。对他你可要当心点儿。)

You ass! You stupid ass! 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你这头驴!你这头蠢驴!怎么会干出那种事儿来?!)

He doesn’t have an idea of his own He just parrots what other people say.(他没有自己的观点,只会鹦鹉学舌.)

The Children were as busy as beesmaking Preparations for the festival.(孩子们准备过节忙得象蜜蜂一样。)

中国人对上述动物的联想同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一样。实际上,在汉语中也有蠢驴鹦鹉学舌家狐狸一样狡猾等说法。

在这两种文化中,联想相似的其他动物还有:鹿是胆小温顺的,小羊是讨人喜欢的,猪是肮脏贪吃的,猴子是顽皮淘气的,豺是贪婪卑鄙的,粮是凶残好杀的。

现在谈一下联想不同的情况。这种情况可分为两类:第一,在一种文化中提到某些动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种特征,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征。第二,有些动物在两种文化中人们会联想到某种特征,但所联想的特征却不同。

第一类举bull(公牛),beaver (河狸,海狸),crane(仙鹤)和tortoise(乌龟)为例。

对中国人来说,公牛和河狸不会引起什么联想,不论是否常见,有用无用,无非是动物而已。中国人也许猜得出 a bull in a china shop(瓷器店里的公牛)是什么意思,但想象不出说英语的人心目中的形象;一头喷着鼻息、怒气冲冲的公牛闯进摆满精致瓷器的店里。因此中国人对这个说法的生动性体会不深。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在一个需要举止灵巧得体、细致周密的场合闯进一个行为粗鲁、手脚笨拙、会惹麻烦的人。

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在中国很少见。河狸经常积极活动,有啮树筑巢的习性,在筑巢这一方面,河狸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 h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在喻义方面eager beaver则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这个比喻有时略带贬义,则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 鹤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因此父母常常给孩子起名为鹤年鹤龄,说明他们希望孩子长大成人,长命百岁。鹤常与象征坚定长寿的松联在一起。绘画和图案常以松鹤为题材,并以松鹤延年题词。上年岁的人在过生日的时候,喜欢人们赠送画有松鹤图案的礼物。但对西方人来说,鹤不会引起这种联想。如果有的话,大概同《伊索寓言》中的鹤有点关系吧。

在中国文化中,龟有两种象征意义。一方面龟象征长寿。古代的府第、庙宇、宫殿等建筑物前常有石龟,作为祈求长寿的象征。另一方面。龟也用来比作有外遇者的丈夫。骂人王八王八蛋是极大的侮辱。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这种联想,乌龟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中国人听说英语词 turtleneck sweater(龟脖式毛衣,即翻领毛衣)时,往往克不了作个鬼脸。;

第一类举owl(猫头鹰),bat(编蝠),doz(狗),tiger(虎),petrel(海燕)为例。

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象猫头鹰一样聪明)这样的说法,表明讲英语的人把猫头鹰当做智慧的象征。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猫头鹰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禽兽间的争端要猫头鹰来裁判,紧急关头找猫头鹰求教。有时人们认为猫头鹰不实际,有点蠢,但基本上是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国人对猫头鹰的看法不同,有些人很迷信,怕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以为碰上它要倒霉。汉语中的夜猫子进宅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夜猫子就是猫头鹰。

有个美国妇女刚到中国来,不了解中国人对猫头鹰的留法,常戴着她喜爱的猫头鹰别针。她发现人们常停下来看着或指着她的别针,有好几次还问她为什么戴这种别针,她觉得很奇怪;后来有人告诉她中国人对猫头鹰的看法,她才知道戴猫头鹰别针不太合适。

西方人对bat(编幅〕无好感,通常联想到坏特征。英语中有as blind as a bat(瞎得跟编幅一样,眼力不行,有眼无珠),crazies a bat (疯得象编幅),he’s a bit batty (他有点反常),have bats in the belfry(发痴;异想天开)。有时还有更坏的比喻。提到蝙蝠,人们就会想到丑陋、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这也许因为吸血蝙蝠的缘故。所以,西方人对蝙蝠的感情很象中国人对猫头鹰的感情,又怕它,又讨厌它。

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这些联想很可能来自蝙蝠的名称——“同音。有些图画或图案把蝙蝠和鹿画在一起,颇受欢迎,因为福鹿读起来同福禄一样,象征吉祥、幸福、有钱、有势。 英语中有 Man\'s best friend(人之良友)的说法。有多少中国人知道指的是什么动物呢?说人之良友指狗,许多人会感到奇怪,想不到狗会有这样的荣誉。在中国,狗往往使人们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东西狗娘养的狗改不了吃屎等。当然,西方人所喜欢的狗的某些品质,中国人也喜欢,如狗忠实、可靠、勇敢、聪明等。但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不是供玩赏的动物;人们养狗是因为它有用,并非因为它是个好伴儿。就是说,狗是有用的动物,但并不可爱。

不过,应该指出,讲英语的人也并非总说狗的好话: You dog!(你这狗东西!) That dog!(那个狗东西!) Son of a bitch!(狗娘养的!)这些都是常说的骂人话。不过这些骂人话并不影响狗的地位。在英国和美国狗仍然是:人之良友

对英国人和大部分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之王。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 majestic as a lion(象狮子一样雄伟)等用语可以看出,狮子享有很高的声誉。12世纪后期英王理查一世因勇武大胆而被誉为 lionhearted(狮心理查)。难怪英国人选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了。

在中国文化里,人们对狮子一般没有那么多的联想。狮子不过是一种凶猛强大的动物,不见得庄严雄伟,倒是老虎往往会引起类似的联想。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虎的联想有好坏两个方面。从好的方面说,虎英勇大胆,健壮有力,坚决果断。如。虎将干起活来象小老虎虎老雄心在虎虎有生气等词语和男人的名字大虎二虎小虎等。从坏的方面说,虎凶猛残忍,冷酷无情。如:拦路虎狐假虎威苛政猛于虎等。

最后讲一讲传说或神话中的禽兽。在中国封建是朝时代人们把龙(dragon)和凤(phoenix)作为皇权的传统象征。龙代表帝王,凤代表后妃,毫无贬义。时至今日,这两种传说中的动物仍偶尔在传统的中国图案中出现。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常说家长望子成龙,即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成就。给男孩子起名字也常用字,如龙翔一龙等。

西方人却认为 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在一些描写圣徒和英雄的传说中讲到和龙这种怪物作斗争的事迹,多以怪物被杀为结局。最有名的也许是公元700年左右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关于贝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诗中主人公贝奥武尔夫打败妖怪格伦代尔后,与恶龙搏斗,两者同归于尽。有趣的是,中国画上的龙没有翅膀,西洋画上的龙却是有翅膀的怪物。

在西方神话中,phoenix(凤)与复活、再生有关、根据希腊传说,民能活许多年——有一种说法是500年。在这一时期结束时,凤筑一巢,唱支挽歌,拍着翅膀扇起火来,把巢烧掉,凤烧成灰烬,灰烬中又飞出一只新凤。因此,当一个城镇、一个场所或某团体的主要建筑物失火或因其他原因而毁坏时,好心人会祝愿它象传说中的凤凰那样,以崭新的面貌从废墟中升起

在中国神话中,凤凰被看作是鸟中之王。雄性称,雌性称。虽然中国没有象古希腊那样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凤凰却是吉祥的动物。因此,中国女性的名字中常有字,如:凤莲金凤。凤凰还比喻某物罕见、珍贵,例如:凤毛麟角

(二) 颜色的比喻和联想

英语中 green with 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睑色真的变绿或发有吗?

英语中说 Paul was in a blue mood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blue(蓝)都不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护忌而且。blue这个词与 mood之类的调连用体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如:Paul was in a blue mood。(保尔情绪低落)

本章将以汉语和英语如何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为例,讨论某些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

red(红色):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 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所以red-letter的转义就是可纪念的喜庆的。 (普通的日子印的是黑色,但 blackletter day却不是平常的日子,而表示倒霉的一天。)又如 to paint the town red表示狂欢痛饮胡闹,多指夜生活中的狂欢作乐,饮酒胡闹,不是把全城染红。此外,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 的意思是:(铺展红地毯)隆重地欢迎某人。如: He was the first European head of state to visit their countryand they rolled out the red carpet for him.(他是第一个访问该国的欧洲首脑,他们用隆重的礼仪来欢迎他。) 

以汉语中红双喜为例——这是传统的喜庆象征,原指举行婚礼时在门窗或墙上贴的字。,开门红中的代表好运气。不过开门红这个用语不能按字面意义译成英语,、应释义为to begin wellto make a good start,表示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有时相当于汉语中的旗开得胜的转义: win victory in the first battle—— win speedy success

红色也用来表达某些感情。英语中的 become red-facedHer face turned red同汉语中的脸红一样,表示不好意思难为情为难困窘。不过,英语中有些包含红色字样的说法就不那么容易为中国人所理解。如 to see red waving a red flag到底是什么意思,就不好懂。二者都与生气发怒有关。前者的意思是:使人生气发怒冒火。后者中的 red flag使人生气的东西waving a red flag做惹别人生气的事,如;The mere mention of his hatec cousin’s name was like waving a red flag in front of him;(只要一提他那个讨厌的表兄弟的名字,他就生气。)

怎样把汉语中的你红光满面译成英语呢?显然不是You face is very red(你脸红了),否则表示对方不好意思处于窘境。如果译成A ruddy complexion,虽带有身体健康,面色红润,但不表示汉语含有的困精力充沛energy and vigor)而红光满面之义。可以说:You look so healthy and full of pep You look the very picture of health and energy.两者都表示你红光满面之义。根本不必把字译出来。有的词典上把红光满面译作(one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 in ruddy health 都是从身体健康而面色红润这个角度来考虑的。

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用red(红)表示这种意义的词语,如:red guard (红卫兵)。英语中的Red (大写R)一词本身常用作共产主义者共产党员的同义词,但有贬义。不过,有些带字的汉语词语译成英语的red并表达原有的含义。例如,把又红又专译作red and expert 表达不出汉语词语的原义,不如译为both socialist-minded and professionally qualified。同样,把一颗红心译为a red heart, 不好懂,除非再解释一下,如loyal to the Party, having socialist virtues (忠于党,具有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

White(白色):对多数中国人和西方人来说,白色所引起的联想有一些是相近的:purity(洁白), innocence(清白无辜)。但英语中的white lie 这个短语是什么意思呢?谎言还能清白无罪天真单纯吗?回答是:a white lie不怀恶意的谎言。例如,姐姐会对妹妹和妹妹的男朋友说:你们俩去看电影吧。今天晚上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谢谢。她知道他们两个人想单独去;邀请她不过出于礼貌,所以她以有事要做为借口。这就是white lie, 说这个谎毫无恶意,也没有骗人的意思。

多数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里的字感到费解。最好根本不把这两种颜色译出,只说weddings and funerals (喜事和丧事;婚礼和葬礼),因为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总穿白色服装。把白色与丧事联系起来,会引起反感;而把funerals(丧事)说成是happy occasions(喜事),会使西方人感得吃惊,尽管这种说法反映了中国人对待死亡的达观态度。

应当指出,在汉译英时,应注意有字的汉语词语。在某些场合汉语的的字指的是颜色,但在英语对应词中并无white一词:白菜(Chinese cabbage),白熊polar bear),白蚁termite)。在另一些场合,字与颜色毫无关系,表示待劳、(in vain),如:白费事all in vain, 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白送give away, free of charge, for nothing)。此外,字还可以表示单纯的,不掺杂的plain, unadulterated),如:白开水boiled water),白肉plain boiled pork)。在某些场合甚至很难概括出某种函义。如:坦白to confess, to make a clean breast of something),白痴idiot),白话vernacular)等等。应当记住的是:字并不总是white

Black(黑色):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少词语表明black(黑)与不好的坏的邪恶的特征相联系。如:blacklist(黑名单),black market(黑市),black-hearted(黑心的)等。

有趣的是,在商业英语的in the black有好的意思,即经营一项企业盈利。如:Since he was made manager, the company has been running in he black.(自从他当了经理以后,公司一直盈利。)be in the black(赢利)的反义词是be in red(亏损,负债),这两个术语都来自记帐时所用墨水的颜色。In the red 显然已被汉语借用,即赤字

Blue(蓝色):在英语中蓝色通常表示不快。除上述in a blue moodhaving the blues 表示情绪低沉忧郁沮丧烦闷外,在a 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中,blue 也表示类似的意思——过了愉快、幸福的周末,星期一又要上班或上学了,所以情绪不佳。如:It was blue Monday and he just didn\'t feel like going back towork.(又是倒霉的星期一,该上班了,他可真不愿意。)

蓝色还常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于贵族或王族。He\'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真正的贵族。)在美国英语中blue book(蓝皮书)是刊载知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级官员的名字的书。

Green(绿色):除了前面提到的green with envy ,英语中还有green-eyed monstergreen-eyed,都表示嫉妒。可是,常用来表示嫉妒的汉语却是眼红(或害了红眼病),英语直译为redeyed,恰好与英语greeneyed相反。有趣的是,过去汉语有戴绿帽子to wear a green hat)或戴绿头巾wear a green head ban)的说法,如说某人戴了绿帽子,即指其人之妻与他人私通。

英语中还常用绿色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如:You are expecting too much of him He’s still greenyou know.(你对他要求太高。他还没经验嘛)greenhorn 则表示没有经验的人新到个地方不了解当地习惯的人,这一词语经常用于移民并带有轻微的贬义色彩。

yellow(黄色):汉语中有huang se电影huang se书刊huang se音乐等说法,译成英语怎么说呢?不能译为 yellow moviesyellow booksyellow music,这种词语没人懂,因为英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把huang se译成英语可用pornographic(se qing的),trashy(无聊的,低级的),obscene(秽的,猥亵的),filthy(淫猥的)或vulgar(庸俗的;下流的),所以huang se电影可译为 pornographic pictures obscene movieshuang se书刊可译为filthy bookshuang se音乐可译为vulgar music

yellow(黄色)这个词却用于英语yellow journalism这一短语中,指不择手段地夸张、渲染以招揽或影响读者的黄色新闻编辑作风,如突出社会丑闻,把普通新闻写得耸人听闻,有时甚至歪曲事实以引起轰动等。

许多美国商店和家里都有一本厚厚的 Yellow Pages(黄页电话查号簿),这是按不同的商店、企业、事业、机关分类的电话簿。如按所有的食品商店、电子器材商店、娱乐场所,航空公司及医院等分类,列出电话号码。这是一本很有用的书,全书用黄纸印刷,所以称Yellow Pages,与汉语中的黄色书filthy books)意思完全不同。

其他颜色也可以引起某种联想,这里就不谈了。

应当指出,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多年来一直有人在研究这一问题,看来一切语言都有表示黑色和白色的词,大多数语言有表示红色的词,但也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有。其次,最普遍的可能是黄色和绿色,然后是蓝色和褐色。有些语言表示颜色名称似乎是相同的,但显示在色谱上相邻颜色的划分却有所不同。汉语和英语中的主要颜色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但也有区别。例如:

[qing]:可以指绿色(green),如青椒green peppe);可以指蓝色,如青天blue Sky);也可以指黑色,如青布black cloth)。

[huang]上一般是指黄色,但也可以指褐色,如黄酱soy bean paste);可以指金色,如黄金gold)。

有趣的是,在不同的语言中对同一物体或现象却用不同颜色来加以描述。英国人喝的 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而叫红茶。美国人谈到皮肉受伤时说be brised black and blue, 而中国人则说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直译为:be beaten blue and Purple,当然应译为地道的英语be beaten black and blue)。

五、典 故

几乎所有的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运用典故不仅可润饰语言,使之丰富多采,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汉语中的你这个人真阿Q”她是林黛玉式的人物这样的话的含义十分明显,无需多加解释。象原来是空城计呀真没意思,让我们来跑龙套这样的句子把说话人的感情表现得多么充分!

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口头流传和文字记载下来的典故,反映操这两种语言的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不过,这些典故往往不易理解,也就难于欣赏。没有读过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The True Story of Ah Q)就不可能理解上面提到阿 Q的那句话,仅仅知道《红楼梦》(Dream, Red MansionsDream ofthe Red Chamber)的大致情节,也不会懂得涉及林黛玉的那句话。英语中的典故也是这样。

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英国文学宝库,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讲英语的人每天都在引用出自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但往往是不自觉的。尽管莎士比亚的戏剧写于300多年以前,但是他的剧本中的许多台词流传至今。有些话已经成了日常英语口语的一部分。例如:forgive and forget(不念旧恶,不记仇), 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结果好就一切都好),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发亮的东西不一定是金子——好看的东西不一定都有用),discretion is the better part of valour)小心即大勇;考虑周到胜过勇敢——此语常作为胆怯者解嘲的借口)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上了年纪的英国人,从未看过莎士比亚的剧本。有一次,别人请他去看《汉姆莱特》(Hamlet)。事后,人家问他:您觉得怎么样?他摇摇头说:哎,不就是一大堆引文嘛!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些引文来自《汉姆莱特》这个剧本。莎士比亚正是这些格言的作者。莎士比亚对人类的洞察力、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他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天赋在英语方面和全世界讲英语的民族的思想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已成为具有类似特征的人的代名词。这很象汉语中说某人是猪八戒,就是说他很象《西游记》里那个粗疏鲁莽、贪图享乐、性情乖僻,有时又满可爱的猪八戒。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人叫做罗密欧,就是说他象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俊、多情、潇洒、对女入颇有一套的青年。

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其他的人物或名称也已家喻户晓:

a Cleopatra(克娄巴特拉),指绝代佳人——这是莎士比亚戏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中的人物。

a Shylock(夏洛克),指贪婪、残忍、追求钱财、不择手段的守财权——这是另一个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

a DrJekyll and MrHyde(吉基尔医生和海德先生),指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善良、温和(吉基尔医生),另一方面凶恶、残暴(海德先生)——这是史蒂文生的小说《吉基尔医生和海德先生传》中的人物。

a Frankenstein(弗兰金斯坦;人们常说制造一个弗兰金斯坦),指杀伤原制造者的怪物或东西,也指制造这种东西的人以及可伯的怪物或人——这是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金斯坦》中的人物。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医学院的学生。他把尸体中的骨头取来,制造了一个似人的怪物,最后自己被这个怪物杀害。

a Sherlock Holmes(歇洛克·福尔摩斯),指有非凡才能的侦探或敏锐精明的人,这种人善于通过仔细观察、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进行追捕或解决疑难问题——歇洛克·福尔摩斯是阿瑟·柯南道尔著名侦探。

六、语言中的禁忌

在许多语言里都忌讳诅咒、骂人的话。英语和汉语都是这样的,但还要说明一下:第一,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鄙、难听,所以受到社会更严格的限制。英语中的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就是这种话;而Damn Damn it Hell这样的话在语气上就稍微轻一些。请注意,在英语中,大部分诅咒、骂人的话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有关。在汉语中这种固定的咒骂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引起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巳转化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第二,诅咒、骂人的话受到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孩子骂人马上会受到大人责备。妇女骂人会被人认为粗俗失礼。教师骂人被认为有失体统。第三,这种话也受环境和场合的限制。在当众发言、课堂教学或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一起时,人们就不大会说诅咒、骂人的话。在家里、在劳动场合、在办公室、在公共汽车上或市场上,说的人就比较多。

应当指出,人们对诅咒、骂人的话反应并不始终如一。有些这样的话听得多了,也就不那么刺耳。现在人们常听到年轻人用骂人活。不过,对非本族人还是少讲祖活为妙。现在谈一下英语和汉语在禁忌方面的不同处,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50来岁的美国妇女在中国任教。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同事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吃饭。一进门。女主人就把4岁的女儿介绍给客人。小姑娘用英语说:阿姨好!她妈妈跟她说过,见了成年妇女要这样问好。

不对,不能叫阿姨,妈妈连忙纠正说,要叫奶奶。

不要叫奶奶。就叫我阿姨好了。

那太没有礼貌了。您比我年纪大多了。

美国妇女脸红了,笑笑说:就叫我阿姨吧。我喜欢这样

为什么美国妇女在这种场合会感到尬尴呢?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得体的。此外,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除非对方表示不大意,这些情况也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因此,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避免提下列问题,尽管中国人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

What’s your age?(你多大年纪?)

How much do you make?(你挣多少钱?)

What’s your income?(你的收入是多少)

How much did that dress cost you?(你的连衣裙花多少钱买的?)

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at car?(你的汽车是多少钱买的?)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你结婚了吗?)

How come you’re still single?(你怎么还没结婚呢?)

So you’re divorcedWhat was the reasonCouldn’t you two get along?(唉,你离婚了。什么原因呢?两人合不来吗?)

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 你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Why did you vote for——(你为什么投……的票?)

DO you go t0 Church?(你信教吗?)

What’s your religion?(你信什么教?)

Are you Catholic?(你信天主教吗?)

如必须了解这类情况,可以在提问前说明理由。例如,在旅馆里、在医院里或者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可以这样说:

为了登记,我要了解一些情况,您能告诉我您的——(年龄、是否已婚等)吗?

这些人想了解您的情况,您能告诉我——吗?

有时,我们想了解别人的情况,并非出于好奇,也不是为了登记注册,而是想知道怎样对待他,怎样和他相处,这时应处理得比较得体,可以先谈谈自己的情况,然后再引对方谈出他的情况,这样做往往会得到预期的结果。如采用以下方式: 

我结婚了,我们有一个孩子,是女儿。全家相处得很融洽,可我觉得跟妻子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太少,有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对方可能会接下去说:我也有同样的问题。我的孩子们常抱怨说……”

这样就可以知道他已经结婚,有孩子。

如果想知道别人的政治观点,可以用一种比较随便的态度一般地谈起来:

最近报上有不少关于美国总统选举的报道,我觉得很有意思,可有时又有点搞不清楚,特别是我听说美国人不大关心政治。我也许想错了.

美国人对这种事是怎么看的?多数美国人都参加政党吗?

对方多半会回答这样的问题,或发表一些意见,在此过程中可能谈到自己:

嗯,不一定。他们在登记的时候可能注明自己是民主党人或共和党人,但并不认为自己属于那个党。实际上,在选举时,他们投谁的票都行。比如说,我一般认为自己是民主党人,但在上届选举中,我投了共和党人的票,因为……”

这样就了解到所想知道的情况了。

讲英语的人很重视privacy,所以不愿别人过问个人的事。privacy这个词含有秘密隐私私下隐退独处不愿别人干涉不希望别人过问等义。个人的事包括个人事务private business)、私事”private affairs)、个人所关切的事private concerns)等。在英语中有句谚语: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也是这样,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一提上列问题就会被认为是在打听别人的私事,即用另一种方式侵犯了别人的城堡

许多中国人对西方人所理解的privacy的全部概念非常陌生,汉语中也没有与privacy相当的词语。部分原因可能是:中国人各家住得很近。千百年来,中国农村居民往往几十户、几百户住在一个村庄,挤在一小块地方生活。在中国北方大小城镇的四合院大杂院里,人们住得近,接触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这种情况和西方很不一样。在西方国家,直 到不久以前,典型的家庭还是独门独户,住宅周围有相当大的院子 或花园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人民之间长期以来有团结友爱精神,住得近,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机会多,就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个人的事也就是一家的事、邻居的事,甚至是更大的集体的事。这种情况与西方重视privacy的条件完全不同。

还有二三个问题与此有关:英语中有些表达方式是故意含糊其辞。如果人家说:I’m going out.(我要出去。)那就不要再问他到哪儿去。如果他(她)说: I have an appointment.(我有个约会。)再问跟谁约会,是什么约会,就不合适。同样,如果一位妇女说她头疼,别人也不必过于担心,不要问:到底怎么不舒服,要不要吃点什么药之类。她真不舒服,多半会跟你说的。应该明白,当人们不愿意做什么事、不参加某种活动或拒绝别人的邀请时,往往用上列说法来推托,以免别人再问什么话。

英语中的禁忌语近来有所发展,已包括那些鄙视社会上某些人的词汇和用语。人们尤其注意那些被称为性别歧视语言和种族歧视语言,对此比较敏感。现就这两方面略加说明。

目前,性别歧视语言主要指轻视妇女的语言。在某些社会中,妇女用的语言和男人用的语言有区别。在另一些社会中。语言有高级、低级之分,妇女只能用低级语言。美国妇女首先研究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她们发现:语言可以影响人们对妇女的态度,而英语是以男子为中心的语言,偏袒男性,贬低女性。比如说,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提到性别不明的人时,一律用he而不用she。主持会议的人,即使是妇女,都叫chairman,以致出现Madamchairman这样的称呼。在一世界的历史是人类的历史这句话里,人类一调用mankind,不用womankind。表示在两性关系上行为不拉的妇女的贬义词远较表示乱搞男女关系的男子的贬义词为多。同样, prostitute(妓女)的同义词也远比 whoremonger(嫖客)的同义词多。这些现象表明,在男女关系方面,人们对男子比较宽容。如果男孩子或男人有女相,就称之为略带贬义的sissy(女孩子气的男孩子,女人气的男人),如果女孩子或姑娘的行为举止象男孩子或小伙子,就称之为带有褒义的 tomboy(男孩子,小伙子似的顽皮姑娘)。

汉语中也有歧视妇女现象。从前,人们认为妇女愚昧无知、地位低下,比如妇人之见男子汉不同妇人一般见识之类的话就反映了人们瞧不起妇女的态度。丈夫把妻子叫做家里的内人等,表明妻子无非是在家里干点家务活儿的人而已。此外,妻子的命运和社会地位完全取决于丈夫。俗话说:夫唱妇随,就反映了这种依附关系。

汉字的写法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现象。许多汉语贬义章都有字偏旁(或部首),数目多得惊人.这里只举几个例子,如:等。连指女性的字也常用来构成贬义词。如;阴毒阴森阴谋等。

近几十年来,中国妇女的地位提高了,在汉语中对妇女的称谓也有相应的变化。象家里的内人这样的称谓不大用了。已婚妇女仍用原来的姓,不用丈夫的姓,也不象在旧社会那样,被人称为刘太太张太太。妇女和男人一样称同志,既表示男女平等,又含有志同道合等积极意义。使用公然嘲笑或轻视妇女的词语或说法会招致不满或受到批评。

种族主义认为,有些人种天生低劣,素质不如其他人种(见LightKeller1985年发表的著作)。种族歧视语言就是显示对某些种族带有偏见的词语和说法。在英语中,不管有意无意,多数这类词语显示对黑人有种族偏见或无意中会使他们不快。上文提到,表示清白纯洁干净慈善——这些都是有积极含义的褒义词。另一方面,则与邪恶罪孽肮脏等有关,如:blackguard(恶棍),blacklist(黑名单), black mark(污点)等。全家引以为耻的败家子black sheep,不叫white sheep。无恶意的谎言叫 white lie,不象 ordinary lie(一般的谎言)或black lie(用心险恶的谎言)那么坏。难怪有些黑人抱怨说,连语义学也使字显得又丑又贱。此外,用nigger boy之类的词来称呼成年黑人男子有明显的轻蔑意味。如今,除持种族歧视观点的人故意用以侮辱黑人外,这些词已很少有人使用了。

不过,在美国,不仅黑人有蔑称,某些其他国家或种族的人也有蔑称。如把意大利人叫做dagos,把犹太人叫做kikes,把波兰人叫做Polacks,把中国人叫做chinks;把日本人叫做iaps等。这些都是带有诬蔑性的名称,反映强烈的种族偏见。

人们有时会听到带有污辱性的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议论,或意在嘲笑某些种族愚味无知、行为古怪的所谓种族笑话。有些笑话也许听起来滑稽可笑,但还是令人不快的。

汉语中也有种族歧视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巳大有变化,在此之前,轻视或贬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词语不少,如蛮人一词实际上把某些少数民族看作野蛮人。又如蒙古大夫(指不称职的医生)这个带嘲弄意味的说法显然有贬低少数民族的意味。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宪法已明文规定各族人民一律平等这一政策。在汉语中,这类种族歧视的词语和说法大部分已经消失,但并不彻底。至今仍有人把外国人叫做鬼子洋鬼子,把外国人叫做大鼻子可能并无明显的贬义,但也不是尊敬之词。

在汉语中,许多贬义词有字。如:黑心黑帮黑话等。这当然不表明中国人对黑人怀有偏见,对白人有所偏爱。在中国,字也常构成贬义词。如京剧中的好臣或小人画白脸白脸就转义为坏蛋villain)。在社会主义的术语中,白区指反动派统治的地区,白色恐怖指反动派制造的恐怖。然而,在中国的懂汉语的黑人对带有字的贬义词很敏感,据说他们对此有怨言。人们应当了解他们的感情,尽管说话的人并无冒犯之意,在使用这些词语也应审慎从事。

虽说发生了上述变化,而且在某些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不论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都仍有轻视妇女和歧视少数民族的痕迹。说话时一不小心,就会无意中得罪了对方,因而有必要及时了解语言在这一方面的变化;更要紧的是,应善干体会被歧视者的感情,切不可对此麻木不仁,掉以轻心。只要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非正义性有所了解,就可能避免说出歧视妇女或其他种族的话,不论有意还是无意。

七、敬辞和谦辞

一天早晨,一位英国妇女在中国公园里遇见了一位上了年纪的中国人,看见他长长的白胡子,就走上前用汉语客气地问道:爷爷,你几岁啦?老人诧异地看看她,转身对周围的人有点生气地说:您瞧,她问我几岁啦!几岁啦!这位年轻的英国妇女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话会引起对方这样的反应。后来她才知道产生误会的原因:她用这句话问一个小孩的年龄是对的,对上了年纪的人应当问您高寿?您多大年纪啦?

这个有趣的事说明,讲英语的人和中国人交谈时,要注意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差异之一: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与同辈或下级说话时不一样,往往要使用某些尊称或敬辞。如果使用同样的词语,会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另一方面,在眼长辈谈话或给长辈写信提到自己时,要用谦辞或单辞,否则也会被人认为失礼。近二三十年来,这种情况虽有变化,但未消失激辞和谦辞仍在使用,但不象从前那样普遍。

讲英语人在用汉语交谈时,对敬辞和谦辞问题感到特别困难。因为在英语中敬辞和谦辞很少,目前一般还在用的就更少了。在英语中,同自己的上级说话或写信时也许需用比较尊敬的语气,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词语。不论对方年龄多大,级别或地位多高,就是就是,没有象汉语中的这样的称呼。

八、英语的各种变体

(据说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欧洲国家的女王前往美国访问,到达芝加哥时,人们以接待君主的隆重的礼仪表示欢迎,一切顺利。访问圆满结束,女王一行即将离开该市,芝加哥市长当然在场,在举行欢送仪式时,市长致颂辞,与会者倾听,市长热情洋溢,为表示友好,他说:The next time you comebring the kids along.(下次来时把孩子带上。)

会场上的气氛突然发生惊人的变化。有些人目瞪口呆,感到此语难以置信。有人发出嗤笑声。即使有王族在场,人们也忍不住要笑。负责礼宾的人员个个面红耳赤。美国人感到困窘,女王随行人员则颇为气愤。

怎么会发生这样举座震惊的场面呢?怎么会有人感到难以置信,有人感到好笑,有人会生气或发言呢?答案是:市长用了kids一词。不能称君王的子女为kids(孩子),应称Princes(王子)或Princesses(公主)。市长说的这句话相当于在中国对地位高的人说:下次您老人家光临,带上您的丫头和小子。

据说确有其事,但笔者无法核实。此事可以说明: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不同的意义或产生不同的效果。语言学家指出,语言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功能;即使在同一社会中,人们也使用同一语言的不同语体或变体。

一种语言的语音、语调、节奏、词语和习语的选择及用法等方面都会体现出地区差别,有时,甚至在句法上也有地区差别,但不常见。汉语和英语(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及澳大利亚英语)一样,也有地区差别。如山西话、四川话和东北话在发音上就不一样。山西人说山西字,n音不清晰,发音有点象法语的鼻音。四川人把解放军一词中的jie)字读作nai,声调也有所不同,东北人则把ren)字读作 yin等。再举几个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和说法为例:滚水gun fu“开水”——晋中方言),打牙祭(表示吃顿好饭”——四川万言),老鼻子(表示多得很”——东北方言),(表示非常,如那灯贼亮贼亮的”——东北方言)等。此外,上海话和广东话的差别更大,外地人简直听不懂。

美国英语的地区差别没有这么大,但也值得一提。新英格兰人(指美国东北部几州的人)说某些词时,发音和英国人一样。南方人(美国东南部十几州)说话有些拖音,说得也比较慢些,元音也较长。在南方各州,人们说某些物品的名称时,也与别的地区不同,例如,他们把bag(口袋)叫poke,把purse(钱包)pocketbook等。

对习惯于听规范英语的中国人来说,英语的地区差别可能是个问题,不好解决。只有经常反复听各种有地区差别的英语,猜测其含义,才能渐渐听懂。幸而多数来华的英美人士没有多少口音方面的问题,他们通常都说比较标准的英语。

九、肢体语言一非语言交际

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美国或加拿大妇女谈话时,看着对方是否失礼?

两个男青年或两个女青年同行时,其中一个搭着另一个肩膀或两个人手拉手向前走,西方人是否认为合适?

在有各种文化背景的民族中,点头是否都表示,摇头是否都表示

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肢体语言(非语言交际,也称非话语交际或表情交际)问题。

我们同别人谈话时,交际的手段不限于词语,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微微一笑伸出手来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满,点头表示同意,挥手表示再见。听报告或讲演时,身子往椅背上一靠,打个呵欠表示厌烦、不感兴趣。人们公认这些动作表示上述意义,至少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是这样的。这些动作是交际手段的一部分。身努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但在不同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话语交际方式。本章开头提的两个问题,答案都是否定的。甚至点头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用点头表示。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

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研究,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米为宜。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 2米的距离。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 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谈话双方身体接触多少因文化不同而各异。在这一方面,有一篇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数字。调查者在各地大学里或附近的商店中观察两人坐着单独说话时的情景,每次至少一小时,记下两人触摸对方的次数:英国首都伦敦(o);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2);法国首都巴黎(10);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180)。这些数字本身很说明问题。

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 SorryOhI'm sorry Ex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

在中国,常常听到西方妇女抱怨中国人抚弄了她们的婴儿和很小的孩子。不论是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西方的母亲往往怀着复杂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说话,感到窘迫,即使抚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国朋友或熟人。除轻轻触摸外,再谈一谈当众拥抱问题。在许多国家里,两个妇女见面拥抱亲亲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多数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夫妻和近亲久别重逢也常常互相拥抱。两个男人应否互相拥抱,各国习惯不同。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亲吻双顿表示欢迎,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也是这样。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两个男人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若干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他在白宫前下车,美国总统上前紧紧拥抱,表示欢迎。福田首相吃了一惊,日本代表国成员也愣住了。许多美国人感到奇怪一这种情况很少见,完全出乎人们意料。如果美国总统按日本人的习惯深鞠一躬,大家也不会那么惊讶。但在美国和日本都不用拥抱这种方式表示欢迎。

在英语国家,同性男女身体接触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应两个人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这意味着同性恋,在这些国家里,同性恋一般遭到社会的强烈反对。

肢体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触。在这一方面可以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着,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这里引用朱利叶斯·法斯特的《肢体语言》一书中的两段,很有意思,可供参考;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面对面坐着,在火车餐车里他们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吃饭的时候,说些无关紧要或者是无聊的话;也可以互不理睬,极力避免与对方的目光相遇。有个作家在一篇文章里描写过这种情况:他们翻来复去地看菜单;摆弄刀叉,看着指甲——好象头一回看见它们。免不了目光相遇时,立即转移视线,注视窗外沿途景色。

该书作者指出对素不相识的人的态度是:

我们既应避免盯着看,也要避免显出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样子……“要看他们一会儿表示看见了,随后立刻把目光移开。

注视对方的不同情况决定于相遇的场所。如果在街上相遇,可以看着迎面走来的人。直到相距8英尺远时再移开视线走过去。但在到达此距离之前,双方都用眼睛暗示一下自己要往哪边走,打算往哪边走就往哪边看一眼。然后,双方侧身略变方向,即可错开,顺利通过.

同相识的人谈话时根据美国习惯,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都应注视对方。任何一方不看对方,都可以表示某种意味。如;害怕对方,轻视对方,心神不定,感到内疚,漠不关心。甚至在对公众讲话时也要时时直视听众,和许多人的目光接触。如果演说的人埋头看讲稿,照本宣科(许多中国人往往是这样的),而不抬头看看听众,对听众说话,人们就会认为他对听众冷漠,不尊敬别人。

在谈话的时候,听的人一般要注视着说话的人的眼睛或脸,表示自己在听。如果对方说的话比较长,听的人要不时发出的声音,或者点头表示自己在注意地听着。如果同意所说的观点,可以点头或微笑。如果不同意或者有所保留,可以侧一下头、抬一下眉毛或露出疑问的神情。

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即使用欣赏的目光看人——如对方长得漂亮——也会使人发怒。许多外国人到其他国去旅行,因当地人盯着他们看而恼火、很别扭,认为那里的人无礼而感到气愤,殊不知在该国是常事,看的人不过是好奇而已。许多在华的讲英语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情绪。作者的一位好朋友是个美国青年妇女,因为常常有人盯着她看而决定回国。她很喜欢在北京教书,对中国和中国人都有深厚的感情,但她实在忍受不了到处被围观的无礼场面。的确,她身材很高大,容易引起过路人的好奇心。但这并不能成为无礼围观的理由。她离开中国时恋恋不舍,但还是提前回国了。可见围观能引起多么强烈的反感。

眉目传情(或目语)是青年或成年男女之间传递感情最常用的古老的方法之———在美国尤其讲究。有人对此作过详细研究:人们对异性怎样表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怎样表示鼓励或拒绝,怎样表示赞成或不满,怎样表示爱慕或厌恶。然而,在美国也有许多差别。男人用眼睛的方式就和妇女不一样。不同年龄、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的人在这一方面都有差别。不同种族的人也有差别。

在一些国家里,人们认为能直视对方的眼睛是很重要的。在一部关于列宁的著名电影里有这样一幕:有一个肃反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叛变了,肃反委员会主席捷尔任斯基得知情况询问他时,此人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根据这一点捷尔任斯基认为证实了他有罪。许多美国人也同样重视目光接触的作用,但并不是美国的所有民族都这样。

有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十来岁的波多黎各姑娘在纽约一所中学里读书。有一天。校长怀疑她和另外几个姑娘吸烟,就把她们叫去,尽管这个姑娘一向表现不错,也没有做错什么事的证据,但校长还是认为她作贼心虚,勒令停学。他在报告中写道:她躲躲闪闪,很可疑。她不敢正视我的眼睛,她不愿冒着我。

校长查问时,她的确一直注视着地板,没有看着校长的眼睛。而英美人有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这样一句格言。

碰巧有一位出生于拉丁美洲家庭的教师,对波多黎各文化有所了解,他同这个姑娘的家长谈话后对校长解释说:就波多黎各的习惯而言,好姑娘不看成人的眼睛这种行为是尊敬和听话的表现。

幸而校长接受了这个解释,承认了错误,妥善处理了这件事。对这种目光视向不同的含义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使他记住各民族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 目语的规定很多,也很复杂。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见一斑,这里就不再细谈了。

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不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高兴、愉快,但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下面是一位美国朋友给作者的来信的摘录,谈到了某些行为在不同文化交际中间造成的误会: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笑与美国的笑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一个美国人存放自行车时,一不小心自行车倒了,他会因为自己动作不麻利而感到困窘。这时如果旁边的中国人笑起来,他会觉得受到耻笑,非常生气。我还看到在餐厅里发生过类似情况。一个外国人偶然摔了一个碟子,他本来就感到很窘,而在场的中国人发出笑声,使他更加觉得不是滋味,又生气,又反感。

当然,中国人的这种笑,不论是对本国人还是对外国人,并非是嘲笑当事人,也不是幸灾乐祸。这种笑有很多意思。可以表示:别当一回事儿一笑了之没关系我们也常干这种事等。不过,对于不了解这些意思的人,这样一笑会使他们感到不愉快,而且会对发笑的人产生反感。

手势是个很难办的事。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进行战争的首相温斯顿·邱吉尔曾作了一个手势,当时引起了轰动。他出席一个场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会,他一露面,群众对他鼓掌欢呼。邱吉尔做了一个表示 victory(胜利)的 V形手势——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做这个手势时,手心要对着观众。不知邱吉尔是不知道还是一时失误,把手背对着观众了。群众当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发愣,有人忍不往哈哈大笑。这位首相所做的手势表示的是别的意思。那不是表示胜利 V形,而是一个下流的动作。

另一个例子同尼基塔·赫鲁晓夫有关。他是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的苏联领导人。在美国访问期间,他的言论和举止引起一些争议。引起争议的手势之一是,他紧握双手,举过头顶,在空中摇晃。他的意思显然是表示问候,表示友谊。但是,在场的人和电视观众对此并不欣赏。美国人很熟悉这个动作——这是拳击手击败对手后表示胜利的姿势。在此之前,赫鲁晓夫曾说过要埋葬美国资本主义的话,许多美国人认为,这种手势表示他好象已经取得胜利,洋洋得意。难怪许多人感到不快。

中美肢体语言对比研究表明,两者有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逢时不拥抱,一般见面时握手即可;挥手表示再见;皱眉表示不高兴;耸耸鼻子表示不喜欢、讨厌或不快;点头表示,摇头表示;噘嘴表示不痛快、情绪不佳、忿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赞扬、夸奖、鼓励;咬牙表示生气、愤怒或下决心。

现将不同处举例列表如下:

A

动作一样,意义不同

汉语意义
肢体语言
英语意义

气愤,恼怒,灰心,悔恨
跺脚
不耐烦

谢谢,互相表示友好感情
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
为自己鼓掌;被认为是不谦虚

好奇;有时是惊讶
目不转睛地看
不礼貌;使人发窘;不自在

反对;责骂;轰赶

要求安静

(少见;一般见于成人对孩子)疼爱;(对成人或青年,会引起反感,是侮辱人的动作)
拍别人的脑袋
安慰;鼓励;钟爱

B

意义相同,动作有差异

意义
中国的肢体语言
美国的肢体语言

过来(叫别人过来)
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
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对此反感)

丢人”“没羞(半开玩笑)
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脸上划几下,象搔痒,不过手指是直的
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个食指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

我吃饱了(吃饭后)
一只手或两只手轻轻拍拍自己的肚子
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心向下(常同时说到这儿了

C

只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动作

1

肢体语言
在美国的意义

咂指甲
重大思想负担;担心,不知所措

用大拇指顶着鼻头,其他四指弯着一起动
挑战,蔑视

摇动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拢)
警告别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对方在做错事

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紧拳头,拇指向下,向下摆几次
反对某一建议、设想;反对某人;表示强烈反对

眨眼(很快地合上一只眼,微微一笑点点头)
表示下列几种感情:会意,赞许,鼓励,传递信息,表示团结等

在中国的意义

用食指点点或指指自己的鼻子
是我是我干的(西方人认为这个手势有点可笑)

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捂着嘴(一般是老年人用)
说秘密话(有时没有明显的意义)

两只手递(即使可以用一只手拿起的)东西给客人或别人
尊敬

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张开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边
表示感谢

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往往在戏曲中出现)
男女相爱;匹配良缘

这几张表中所举的例子不全,但是可以说明肢体语言的差异,也说明了解另一种语言中的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对肢体语言的研究有助于对语言的研究。对前者的理解可以加深化对后者的理解。有些权威人士认为两者相互依存。在多数情况下这是对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动作与说的话不一致,口头说的话与肢体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时要借助其他信息或从整个情景中猜测说话人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肢体语言都要放在一定的情景下去理解;忽视了整个情景就会发生误解。


法律语言学研究网之“学海泛舟”
200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