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语言
未名文斋
英文资源
  语言学

  首页 >>  语言学 >> 语用学

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

.

作者:何自然(主编),冉永平、莫爱屏、王寅等(著) 

《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已于2006年6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45.6万字,它是“外教社认知语言学丛书”之一。主要内容请参见该专著的“前言”(附)。

前言

何自然

全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自2000年建立以来,每年都推出2-3个文科基地的重大科研项目,向中心成员及全国同行学界“招标”。在2000年的选题建议中,我有幸获准立项(2000ZDXM740009),主持以“认知语用学 – 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为题的研究工作。这是一个比较大型的科研立项,是我们文科基地开展一系列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即以我指导过的毕业留校博士和尚在指导的博士生组成课题组,在三年研究期间还前后邀请了多名文科基地以外的学者参与,几经易稿,终于按时完成该任务,并取得了现在的成果。

本课题“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所研究的是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主要探讨言语交际中的认知,即利用英汉语料从语用认知的角度来对言语交际展开研究。为此,本研究以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1986,1995)提出的关联理论作为框架,探讨自然语言的认知心理过程、认知模式和运作机制。当然,研究言语交际的语用学不只局限于研究理解,它的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面是言语交际中的策略,即如何产出交际中的言语问题。本课题同时以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 1999)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分析语言运用的策略。维氏的语言顺应理论解释人们运用语言的动态过程,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选择就是顺应,根据交际中的语境和客体对象作出语言顺应。这样,我们力求描述言语交际的认知模式:第一说话人顺应规律产出话语,第二说话人(听话人)根据关联原则理解话语,在取得认知效果的情况下对第一说话人的话语作出顺应性的回应,如此反复往来就是言语交际的过程。

为分析与论证上述假设的言语交际模式,本课题主要就以下三个子课题进行具体研究:(1)认知语言学与言语交际的认知观;(2)言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研究;(3)言语交际中语用推理照应。

第一子课题即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邀请了四川外国语学院的王寅教授主持。王教授是我国语言学界有丰硕成果的专家,他的专业知识广博,尤其长于认知语言学。本子课题从整体上讨论认知语言学与言语交际的认知观,作为本研究的总论。这部分在理论上从认知到认知语用学作一个回顾,当讨论进入认知语用学之后,重点探讨了这门学科在言语交际方面有关认知的一些核心课题,为另外两个子课题对言语交际中的认知作深入的分析打下理论基础。本子课题的研究分为九章:第一章为导论,回顾了认科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第二章谈认知和认知科学的理解,对两代认知科学及其语言观也作了简要的区分。第三章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阐述了认知语言学与认知语用学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作出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第五章分析了语言世界观及语言世界观多元论。第六章从身体-空间基础论、词汇化的体验性、我国古代学者论语言的体验性等方面对语言的体验性展开了讨论。第七章对象似性原则进行了语用分析。第八章介绍连接词语(即话语标记语)的认知研究。第九章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语篇的连贯、连贯的程度性与原型理论等问题。

第二子课题即本书第二部分,是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研究。这个子课题原为本人主持的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单独立项的项目(00BYY002),该项目课题组成员之一冉永平教授成为现在这个子课题的主持人。话语标记语曾是他的博士论文研究题目,故对此有较深的造诣,从而保证了这个子课题的研究得以顺利完成。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言语交际中的许多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语用-认知问题,从这一基本前提出发,话语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句法-语义制约,它们在交际中的主要作用是动态的语用功能,对话语或语篇理解的制约具有语用-认知上的理据。我们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验证话语标记语在话语(语篇)理解中的语用认知功能;我们认为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等方面的研究,而是对英汉话语标记语作语用认知的对比研究。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对英汉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理解中产生的语用制约出现的异同进行比较。本子课题重点分析英汉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理解中的语用制约功能,及其存在的认知心理理据。解决言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对话语理解起什么作用如何制约理解以及人们为什么要使用话语标记语等问题。本子课题的分为十章:第一章为导论,回顾国内外有关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状况,介绍本研究的重点和目标。第二章介绍认知语用学的代表性理论—关联理论,为探讨话语标记语提供理论框架。第三章从关联理论角度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认知功能进行总体分析。第四章结合日常话语中经常出现的隐喻和首词重复现象,探讨话语标记语在解读类似隐****际方式背后的语用含意等方面的认知指引功能。第五章探讨插入语的话语标记特性,指出它们对于领会交际者意图的积极作用。第六章考察话语标记语在语篇连贯、信息整合以及语用照应等方面的作用。第七章从元语用角度分析了话语标记语的元表征属性,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话语标记语在话语建构中的作用。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探讨了英语和汉语中一些常用标记语的语用功能。第十章是关于话语标记语的实验研究与调查,旨在考察中国学生对于话语标记语的理解和习得情况。

第三个子课题是本书的第三部分,研究语用推理的照应,简称语用照应,由莫爱屏教授主持。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成果的基础上对本子课题作进一步的研究。语用照应指话语待释成分与前述话语指称对象的相互照应关系,本子课题则探讨如何通过认知推理解决话语因表达“不充分”而产生的歧义(如:“他从教室跑到操场去,孩子们吵得厉害”中的“孩子们”是指在操场上的还是在教室里的?)。本课题运用关联理论的推理模式及顺应理论的选择策略来分析语用照应;通过定量分析来观察言语交际出现的语用照应现象,求出这种现象的常量与变量间的关系,提出新的语用认知规律。本子课题由八章组成:第一章为导论,旨在界定本研究的中心问题,介绍相关研究的简要背景及本研究的理论取向、方法及意义。第二章介绍含意推理与语用照应,讨论语用照应如何通过不同类型的含意推导来实现。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讨论语用照应的真实性标准和连贯性标准。介绍了新—旧信息契约论、焦点算法论及场景论;分析了连贯理论对语用照应现象的解释方式,指出了这一研究途径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语用照应的推理机制和特点。第六章剖析了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语用照应问题,指出框图结构、常规关系以及思维模式对于语用照应推理的影响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第七章运用语言顺应理论探讨了语用照应的生成机制,指出语用照应选择的顺应特性以及对交际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第八章即最后一章为本子课题的定量分析部分,旨在表明前面所作的分析的现实性与可信性。

上述三个子课题组成本书的三个部分,它们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从理论上探讨了言语交际的语用-认知模式,即如何实现将语言顺应理论同关联理论两者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的言语交际的语用认知理论模式,以解释运用语言的动态过程与理解语言的认知推理过程。在理论上这是一个重要的尝试,也是迄今对此所作的第一次理论探讨。

本书是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两项成果的汇集。本人作为这两个项目的主持人,负责了本书的组织、策划和全书的总审工作。各子课题的负责人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保证了本书的顺利完成。由于本书是先后两个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成果,书中内容也包括了他们的努力和研究心得,这些学者是:刘伯奎教授(上海)、刘礼进教授(广州)、霍永寿教授(昆明)、陈新仁教授(南京)、吴亚欣博士(太原)、徐章宏博士(广州)和张新红博士(广州)。

最后,我们要感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对本课题研究的支持,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孙玉博士和责任编辑应允女士的帮助,将我们的这部专著列入他们的认知语言学系列,使本书能早日与语言学界同行及广大读者见面。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语言的认知问题,本书是一个初步尝试,我们希望今后在这方面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2005年4月4日
广州 白云山

文章来源: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网站 


法律语言学研究网之“学海泛舟”
200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