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晨雨
“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然而,通过官方介入,行政干预网络语言传播的做法,尤其是新闻报道禁止使用若干网络语言的做法,笔者并不赞同。
20世纪初叶的中国,也曾有这样一场类似通用汉语与网络语言之争的“论战”———这就是文言与白话之争。争论中,新文化运动急先锋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傅斯年的《文学革新申义》,鲁迅的《估“学衡”》、《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以及文言保守派的林琴南的《论古文之不当废》,章士钊的《评新文化运动》和《评新文学运动》,都以其严密的逻辑分析,渊博的文学功底,见证了这场文化大撞击的激烈和震荡。虽然,论战的结果使得文言文逐渐退出社会生活的舞台,然而林琴南、章士钊的文章依然具有可读性和历史参考性,文言文依旧是民族的瑰宝。
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都做了些什么?翻看当时的一些资料,所看到的,只是文言与白话代表观点的猛烈交锋和论战,自始至终,没有政府的强力介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英国,政府不主动干预语言文化市场的具体运作,但通过多种渠道给予经典与创新剧团、剧目强有力的资助、扶持,其中艺术委员会是一个最主要的运行机构。以英格兰艺术委员会为例,它成立于1946年,实行非政府运作,但代表政府辅佐艺术发展。它的经费来源于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是英国最大的艺术拨款机构,如2003~2006年的经费预算超过10亿英镑,由该委员会自行控制,对某些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机构进行战略性指导,给予资助。政府引导下的语言文化自由,也带来了英国语言文化产业的繁荣。
语言文化在维持其独立性的同时,也需要兼容并蓄的博大。据报道,英国的中小学正在大力推行汉语教学,英国人对汉语的学习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英国文化协会每年培训30名以上的汉语教师,以弥补汉语学习热潮带来的师资缺口。而据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大约100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教学机构教授中文课程,其中大学2300余所,“汉语热”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近日,欧洲首个孔子学院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大学挂牌成立。难道他们就不害怕汉语言的“侵略”吗?
网络语言的出现,经历了萌芽、发展到壮大的过程,其被国人接受的过程,反映了语言的市民化和草根民众争取话语自由的新趋势。国家颁布了民法和刑法等法规,对于语言侵权的行为自有制裁和惩戒,在这个议题上,政府可以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不是严厉的裁判和不合理规则的制定者。对于新生事物的合理与否,历史才是最好的见证者。
胡适先生曾说过: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诚哉斯言。
中国青年报:2006年03月0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