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中国法律语言学拓荒者陈炯教授
我国法律语言学专家撰文沉痛悼念陈炯教授
秋日里的怀念——纪念陈炯先生专题
生命的延续——缅怀法律语言学家陈炯先生
作者:吴伟平博士
陈老师走了,想不到零四年在羊城法律语言学学科发展专家论证会上匆匆一面竟成永别。人生几十年,该来的时候来,该走的时候走,倘若走后还能为社会留下一点有益的东西。那就应该算是有意义的一生了。陈老师走完了六十余年的人生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人走了,名和精神却没有走,成为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的一部分。在每个人生轨迹与这个研究会相交的普通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这位中国学者生命的延续。一个普通人的名字,在一群普通人中间,就这样永远地留了下来。
人死了,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是一件大事,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悼念形式,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人办丧事讲究哀荣,要隆重,要体面。设灵堂、修坟地、有的地方还得摆酒席、烧纸钱,这是中国人寄托哀思的一种形式。家里死了人,家属和亲朋好友一边节哀,一边筹钱花钱办丧事,忙乎一通后烟消云散,家族中的风风雨雨并没有在社会的气象图上留下任何痕迹。
旅居北美的那些年,有一位忘年交死于癌症,美国主流社会有一种寄托哀思的做法,是把钱捐给死者指定的机构或事业,而不是给家属。朋友希望所有怀念她的人把钱捐给某个研究所,让他们有更多的经费从事攻克癌症的研究。“希望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在不久的将来救活象我这样的病人”是她留给亲朋好友遗书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这也是西方文明中关于死亡的意义在我心中产生的第一次震撼。
把人们的同情心、爱心与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可以说是西方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美国人用沉静而虔诚的方式寄托自己的哀思,把一件悲哀的事情变成了一个公益机会,让死者和家属得名,让社会得利。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祖国的土地上有更多的人会用类似的方式缅怀我们的亲人和志同道合的师友,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以陈老师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激励自己。在他曾经默默耕耘的土地上继续耕耘,为法律语言学的大厦添砖加瓦。
返回悼念陈炯教授的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