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谎言——评《谎言的识别》 |
|
|
. |
|
|
谢晓明
英国有关方面通过对2500名男女的调查发现,平均每人每天说谎超过4次,一个人平均每年要说1460个谎言。可见,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那么,如何识别和理解谎言呢?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开始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领域对谎言现象展开研究,但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成果目前还不多见。近期出版的学术著作《谎言的识别》,对谎言的定义、谎言的道德价值、谎言的成因、谎言的言语指征和谎言的识别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填补了国内有关研究的许多空白。
其一,明确了谎言的定义与内涵。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谎言就是假话,对谎言的定义不是十分明确。学术界对谎言的理解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分歧。《谎言的识别》通过比较谎言与假话的形式与内涵,指出谎言是说谎的产物,而说谎“是人们有意把自认为虚假的信息传递给他人的言语行为与交际策略”。谎言不一定是假话,假话也不一定是谎言。
其二,阐明了说谎的动机和影响。说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源自人际交往趋利避害的需要。该书详细讨论了谎言出现的必要性、说谎者的动机、谎言的效应等问题,指出:“必要的、非恶意的、未造成不良后果的说谎是可以接受的;不必要的、频繁的、刻意的说谎令人反感与厌恶;恶意的、造成负面影响的说谎要予以严惩与打击;只有在为环境所迫的情况下、心怀善意且取得正面影响的谎言,才有积极的道德价值。”
其三,探讨了谎言的言语指征和副言语指征。作者不囿于学界已有定论,重新探索了言语、言语行为、言语方式、言语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言语”观为基础来构建谎言的言语指征系统。作者把谎言的言语指征分为通用型、被动型和主动型三种,副言语指征分为通用型、被动型、主动型、情绪型和开心型五种,然后分别从言语行为、言语方式、言语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其中,对谎言的修辞指征研究是作者的一项创造性研究。该书不仅在谎言的言语指征和副言语指征方面做了大量的甄别与归纳工作,并且试图找出对立性指征存在的主要原因。
其四,构建了谎言的全息排查偏离法。该书把人类识别谎言的过程划分为神识法、刑识法、人识法、仪器识法四个阶段,指出人类识别谎言的历史,就如同人类对其他一切事物的认识一样,也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已有的谎言识别方法中的观察法、逻辑推理法、CB-CA(标准基础内容分析)、真实监控、笔迹分析法、催眠法等,都有一定的局限。该书根据全息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谎言识别方法——全息排查偏离法。作者在书中详细探讨了全息排查偏离法的规则,示范了其推理过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提示作用。
正如结语所言,该书“旨在探索一种无环境、对象、条件限制,有科学基础、有操作性、有灵活性、解释力强、准确率高的谎言识别方法”,作者为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但是,谎言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有待进一步揭开的秘密还有很多。有些问题该书已有论及,但是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细挖,比如,谎言的言语指征和副言语指征的分类是否合理、归纳是否科学,还需要进行继续研究。又如,作者提出的谎言全息排查偏离法,目前还只是一种理论构想,尚需经过大量实际案例的检验来进一步完善。我们相信,该书只是作者谎言研究的一个开端。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
|
|
|
|
发布时间:2015/01/10 |
|
|
|
|
|
刘蔚铭法律语言学研究网
2002-05-06创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