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清静无为 | ||
. | ||
简介 亦作“清净无为”。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提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消极无为,复返自然。汉初实行这种政治策略。清静无为是道家中最为重要的思想。 解释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今人多错误的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其实,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历史 道家思想的早期来源和主要内容之一,形成于西汉初年。由于当时经过了多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所以统治者就达成了共识,采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的方针。当时的道家学派被称为黄老学派,该派尊奉黄帝、老子为创始人,认为统治者施政需简单,不应多生事端, 实行统治的前提就是尽量不要惊扰百姓,只要做到凡事顺应自然,老百姓自然会安分守己,社会就会稳定。 所谓清静,本来是道教的学说,根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的解释:「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道家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清静,「则道自来居」。所谓无为,就是应该顺从自然发展而自化,不加以人为的影响和干预,来源于《老子》里的说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另一部经典《庄子·天地》也说:「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意思就是说,要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得天下、得道意、全身修仙的基础,强调「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宣扬治理天下要顺乎民意,与民休养生息。 总的来看,把二者结合起来解释,所谓「清静无为」就是克制外欲,清神静心,顺应自然,不加强制。 成语 释义:道家语。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指一切听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 出处:唐·贾至《虙子贱碑颂》:“鸣琴汤汤,虙子之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 |
||
发布时间:2013/09/15 |
||
刘蔚铭法律语言学研究网 |